:::
資料庫查詢時間:1014.3988 ms
共 106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孔子學鼓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學鼓琴是〔韓詩外傳.卷五〕中記載的孔子學古琴的故事。相傳孔子曾向魯國的樂官師襄學習彈琴。有一回,孔子跟師襄學習彈奏一首古代的琴曲,孔子一再練習這個曲子,不肯進入下一階段。師襄說:「可以學習下一段了。」孔子說:「我雖然已經學會了曲調,但還不明白曲子的律數。」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又對孔子說:「可以練下一段了。」孔子說:「我現在明白了樂曲的律數,但還不了解它的含意。」不久,師襄又建議孔子學下一段。孔子說:「我已了解作曲者的人格精神了,但還不知道他是怎樣的人。」又過了一段時間,孔子對師襄說:「彈奏此曲時,我彷彿遠遠地看到一個人,他形象恢宏高大,氣度莊嚴,神態靜默,表情憂鬱,悵然若有所思,而統治天...
|
五弦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流行於臺灣原住民地區的撥弦樂器,現已少見。在古代五弦琴是搗米時才彈奏的樂器,其上部為弦板,長約四十公分,寬約十二公分,弦板一端釘五個釘子,另一端安五個弦柱,釘子與弦柱間張五根金屬弦,以前的弦是用苧麻絲做的,其下部為一長方形的鐵桶作為樂器的共鳴箱。演奏時,兩手各持一根小木棍彈撥琴弦發音。
《中國少數民族樂器誌》。
|
琴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琴發出的聲音。唐.李白〈示金陵子〉詩:「金陵城東誰家子,竊聽琴聲碧窗裡。」《三國演義》第三五回:「童子便引玄德,行二里餘,到莊前下馬,入至中門,忽聞琴聲甚美,玄德教童子且休通報,側耳聽之,琴聲忽住而不彈。」
|
豎琴蛙
瀏覽人次:338
收藏人次:0
中型肥碩,體長約4至5公分。鼓膜周圍有黑色菱形斑。背部是灰褐色或深褐色,有一條明顯淺色細長的背中線直達吻端,體側有一對淺色細長的背側褶。豎琴蛙目前僅在南投縣魚池鄉蓮華池一帶及宜蘭發現,因分佈侷限,易受干擾及傷害,2008年列為保育類。繁殖期是四月到八月。豎琴蛙雄蛙通常各自分散在水池旁的植物根部鳴叫,會挖洞,洞中有積水,雄蛙就窩在洞中鳴叫,吸引雌蛙入內交配產卵。叫聲類似撥弄琴弦的聲音「登、登、登、登」,細膩悠揚。卵成團產在水邊雄蛙挖的泥窩中,每窩約100粒卵。蝌蚪身體背部淡綠褐色,有深褐色斑點;尾長,尾鰭低。
|
鋼片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體鳴樂器。外型像直立式小型鋼琴。西元一八八六年巴黎米斯泰爾專利生產。由多條從短到長的金屬板條製成,並有一或二個踏板,具有延音作用。音色清亮透澈,和鈴聲相似。在管弦樂運用上,以柴可夫斯基的《胡桃鉗組曲》中的〈花仙子〉最有名。
|
口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1
樂器名。自由簧的吹奏樂器。源於十九世紀二○年代的歐洲。上面有兩行並列的小孔,裡面裝有銅製的笛簧,用口吹吸,能發出各種聲調。為英語Harmonica的意譯。今有各種尺寸與不同調性的形制。
|
柳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彈撥樂器。形似琵琶而略小,通體長約六十五公分。早期為二弦、三弦,今有四軫,四弦,一般為二十四品位,亦有增加到廿八品位,按半音排列。流行於山東、江蘇、安徽三省交界處,是柳琴戲、泗州戲和亂彈的主要伴奏樂器,亦用於常州絲弦。近年成為民族樂團的高音樂器,開始出現獨奏曲和協奏曲。也稱為「柳葉琴」、「土琵琶」、「小琵琶」、「金剛腿」。
|
琴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琴曲 琴曲彈琴的曲譜。也泛指琴聲。「樂府詩集」中五十七卷至六十卷為琴曲歌辭,僅存歌辭而曲調已亡。琴曲有暢,有操,有引,有弄,「樂府詩集」稱古
|
洋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參見「揚琴」條。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