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賊臣逆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違法亂紀、不忠不孝的人。後泛指心懷異志,另有圖謀的人。《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三.降魔變文》:「賊臣逆子設陰謀,慮恐國破人消滅。」也作「賊臣亂子」、「賊子亂臣」。
不共天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報怨」。父母既是我們在世上最親的人,遇到殺父仇人,豈有輕饒的道理?想盡辦法也要報仇,否則為人子女就是不孝,也就是不合禮了。這正是為何《曲禮》說:「父之讎,弗與共戴天」的理由了。這種觀念在《禮記.檀弓上》也提到:有父母之仇要報的人,是要「寢苫枕干」的。苫,音ㄕㄢ,草的意思。干是盾,也就是兵器的意思。也就是為報父母之仇,為人子女要處心積慮,睡不能安寢,隨時準備兵器,等待機會。所以「不共戴天」原本是古代儒家藉報父仇一事的觀念,來宣揚對父母之孝的重要,後來演變成一句成語,比喻對人仇恨極深。
逆臣賊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晉書.卷六五.王導傳》:「逆臣賊子,何世無之?豈意今者近出臣族!」唐.陳子昂〈請措刑科〉:「逆臣賊子,頓伏嚴誅。」也作「逆子賊臣」。
從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居喪中,因事而暫易吉服,或居喪畢,脫去喪服,換上吉服。見明.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卷二五.顧命》。後人居喪,當與人行慶賀之禮時,多書「從吉」二字於簡帖上。《晉書.卷九十四.隱逸傳.孟陋傳》:「親族迭謂之曰:『少孤!誰無父母?誰有父母?聖人制禮,令賢者俯就,不肖企及。若使毀性無嗣,更為不孝也。』陋感此言,然後從吉。」
逆子賊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三.降魔變文》:「唯有逆子賊臣,欲謀王之國政,懷邪抱佞,不謹風謠。」也作「逆臣賊子」。
殺妻求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吳起娶齊女為妻,而齊人攻魯,魯欲以起為將,起為明不事齊之心而殺妻。典出《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後以殺妻求將比喻為求功名利祿而忍心害理。《晉書.卷四八.段灼傳》:「吳起貪官,母死不歸,殺妻求將,不孝之甚。」
干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官府出具的字據,表明如有不實,甘心受罰。《二刻拍案驚奇》卷一八:「地方鄰里見有干結在官,委是不孝小人父母,父母要聲說,自知不是,縊死了的。」
殺一利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殺一人以提醒許多人。《周書.卷二三.蘇綽傳》:「若有深奸巨猾,傷化敗俗,悖亂人倫,不忠不孝,故為背道者,殺一利百,以清王化,重刑可也。」
賊子亂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違法亂紀、不忠不孝的人。後泛指心懷異志,另有圖謀的人。《精忠岳傳》第七三回:「忠臣義士,盡陷羅網之中。賊子亂臣,咸置廟廊之上。」也作「賊臣逆子」、「賊臣亂子」。
放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放出布告使人民按期申告訴訟,其日期常有一定。《喻世明言.卷一○.滕大尹鬼斷家私》:「母子商議已定,打聽了放告日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五回:「我到任後,放告的頭一天,便有一個已故鹽商之妾羅魏氏,告他兒子羅榮統的不孝。」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