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35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三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代祭祀用的牛、羊、豕三種犧牲。《孝經.紀孝行》:「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宋.邢昺.疏:「三牲,牛、羊、豕也。」《抱朴子.內篇.道意》:「太牢三牲,曷為濟焉!」
痛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哀傷、悲痛到了極點。[例]你這樣大逆不孝,真是叫人痛心。
聞名不如見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聽聞比不上親眼目睹的真切。《北史.卷九一.列女傳.魏房愛親妻崔氏傳》:「具丘人列子不孝,吏欲案之,景伯為之悲傷,入白其母。母曰:『吾聞聞名不如見面,小人未見禮教,何足責哉!但呼其母來,吾與之同居,其子置汝左右,令其見汝事吾,或應自改。』」《紅樓夢》第七七回:「『聞名不如見面』,空長了一個好模樣兒,竟是沒藥性的爆竹,只好裝幌子罷。」
慈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慈愛的母親。《孟子注疏》漢.趙岐.題辭:「孟子生有淑質,夙喪其父,幼被慈母三遷之教。」《三國演義》第一一四回:「王經正在廷尉廳下,忽見縛其母至。經叩頭大哭曰:『不孝子累及慈母矣!』」
凶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強悍乖戾。《新唐書.卷一八六.顧彥朗傳》:「楊守亮忌壁州刺史王建凶暴,欲逐之。」宋.洪邁《夷堅丁志.卷九.要二逆報》:「姑蘇村民要二,以漁為業,凶暴不孝。」
不共之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報怨」。父母既是我們在世上最親的人,遇到殺父仇人,豈有輕饒的道理?想盡辦法也要報仇,否則為人子女就是不孝,也就是不合禮了。這正是為何《曲禮》說:「父之讎,弗與共戴天」的理由了。這種觀念在《禮記.檀弓上》也提到:有父母之仇要報的人,是要「寢苫枕干」的。苫,音ㄕㄢ,草的意思。干是盾,也就是兵器的意思。也就是為報父母之仇,為人子女要處心積慮,睡不能安寢,隨時準備兵器,等待機會。所以「不共戴天」原本是古代儒家藉報父仇一事的觀念,來宣揚對父母之孝的重要,後來演變成一句成語,比喻對人仇恨極深。
元惡大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憝,壞。指罪大惡極的罪魁禍首。《書經.康誥》:「封,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也作「元惡大奸」。
家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門第、家聲。《敦煌變文集新書.卷六.捉季布傳文》:「本來事主誇忠赤,變為不孝辱家門。」
羞共戴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報怨」。父母既是我們在世上最親的人,遇到殺父仇人,豈有輕饒的道理?想盡辦法也要報仇,否則為人子女就是不孝,也就是不合禮了。這正是為何《曲禮》說:「父之讎,弗與共戴天」的理由了。這種觀念在《禮記.檀弓上》也提到:有父母之仇要報的人,是要「寢苫枕干」的。苫,音ㄕㄢ,草的意思。干是盾,也就是兵器的意思。也就是為報父母之仇,為人子女要處心積慮,睡不能安寢,隨時準備兵器,等待機會。所以「不共戴天」原本是古代儒家藉報父仇一事的觀念,來宣揚對父母之孝的重要,後來演變成一句成語,比喻對人仇恨極深。
義不同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報怨」。父母既是我們在世上最親的人,遇到殺父仇人,豈有輕饒的道理?想盡辦法也要報仇,否則為人子女就是不孝,也就是不合禮了。這正是為何《曲禮》說:「父之讎,弗與共戴天」的理由了。這種觀念在《禮記.檀弓上》也提到:有父母之仇要報的人,是要「寢苫枕干」的。苫,音ㄕㄢ,草的意思。干是盾,也就是兵器的意思。也就是為報父母之仇,為人子女要處心積慮,睡不能安寢,隨時準備兵器,等待機會。所以「不共戴天」原本是古代儒家藉報父仇一事的觀念,來宣揚對父母之孝的重要,後來演變成一句成語,比喻對人仇恨極深。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