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13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烏有子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讓武帝一見便讚賞不已的〈子虛賦〉,內容中是以虛設的「子虛」、「烏有先生」與「無是公」三人進行對話。楚人子虛出使齊國,齊王派人陪他遊獵,後來子虛在烏有先生面前故意談起此事,然後借吹噓楚王畋獵之盛況以貶低齊王。烏有先生為維護齊王而反問子虛很多問題,並評論楚王為「奢言淫樂而顯侈靡」。無是公聽了兩人的爭辯,又以周天子畋獵之盛大來壓倒楚、齊兩國。文章終了時,則歸結到反對奢侈淫靡而提倡節儉。這篇文章所敘述的事情完全是虛構的,連「子虛」、「烏有」等人名其實也是不存在的,後來便用「子虛烏有」比喻為假設而非實有的事物,例如:「陶淵明描寫的桃花源本是子虛烏有,不過是藝術家心中的理想世界罷了。」
帑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財產、財貨。明.劉元卿《賢奕編.卷三.警諭》:「又有富人子自童亡外,既長,行乞過家而不識也。其父識引之,子復家,授以帑藏,退不敢當。」《明史.卷八四.河渠志二》:「須不惜一年糧運,不惜數萬帑藏,開挑正河,寬限責成,乃為一勞永逸。」
獨尊儒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可以到朝廷任職。經由這條途徑入仕的人越來越多,形成士人參政的新局面,相對於漢初朝廷官員大都由功臣及富人子弟組成的情形,應是一項十分重大的轉變。人們相信,經學通明有助處理實際政事,皇帝的詔書,群臣的奏議,也無不引用經義作為依據。另一方面,研讀經書可以做官,經學就成了人們取得利祿的途徑。於是,拜師求學的人日漸增多,經學字句的解釋也更為詳密。表面上看來是經學大盛,實際上經學成了繁瑣無比的學問,士子讀白了頭髮,也弄不通一部經書。這樣的學問是沒有用的,也是沒有價值的。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 獨尊儒術英文關鍵字: Dismiss th...
噤口不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也沒奈何。今既到我家,便是我家的人了,還像得他意!我千難萬難,娶得個媳婦,到三朝便要回去,說也不當人子。既如此不捨得,何不當初莫許人家。他也有兒子,少不也要娶媳婦。看三朝可肯放回家去?聞得親母是個知禮之人,虧他怎樣說了出來?」一番言語,說得張六嫂啞口無言,不敢回覆孫家。 ◎2《醒世恆言.卷三五.徐老僕義憤成家》徐言又問道:「那銀兩你可曾見見數麼?」顏氏道:「他說俱留在行家買貨,沒有帶回。」徐言呵呵笑道:「我只道本利已在手了,原來還是空口說白話,眼飽肚中飢。耳邊到說得熱哄哄,還不知本在何處,利在那□,便信以為真。做經紀的人,左手不托右手,豈有自己回家,銀子反留在外人。據我看起來,多分這本錢弄折...
狂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誇大放肆的言辭。《漢書.卷六八.霍光傳》:「諸儒生多窶人子,遠客飢寒,喜妄說狂言,不避忌諱,大將軍常讎之。」《三國演義》第一三回:「玄德與呂布陪話曰:『劣弟酒後狂言,兄勿見責。』」也作「狂話」、「狂語」。
萬華區西門國民小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西門國小1.1 校史簡介1.2 地理位置1.3 聯絡電話1.4 傳真電話1.5 交通方式2 參考資料 西門國小 校史簡介1. 民國四年三月創校,原名「台北第五尋常小學校」,計有12班,六百餘日人子弟就讀;九月改名為「台北城西尋常小學校」。2. 民國十一年四月,改名為「台北市壽尋常小學校」。3. 民國三十二年班級數增至三十三班,從建校至光復前,計有八位校長主持本校。4. 台灣光復後,民國三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陳代理清諒校長接收本校,致力遣送日人子
奉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服侍、伺候。《儒林外史》第一五回:「只是父親在家患病,我為人子的,不能回去奉侍,禽獸也不如。」
無所措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手足無措」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有一段記載:衛靈公死後,衛人立蒯聵(ㄎㄨㄞˇ ㄎㄨㄟˋ)之子輒,是為出公。這一年六月,趙鞅將蒯聵納於衛國的戚地,與輒對立。直到出公五年,衛君輒始終違抗父親蒯聵,諸侯們屢次以這件事責備衛國。這時孔子門人子路等多在衛國任職,衛君輒想要請孔子主政。此刻蒯聵已在晉人的協助下回國,佔領了戚邑,父子相峙不下,盡失其應有的風度。在這種情形下,孔子自然不願為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君主效力。他向子路陳述「正名」的道理,說:「名分不正,所說的話就不合道理;說的話不合道理,事情就做不成;事情都做不成,當然安上治民的禮、移風易俗的樂就無法產生;禮樂不...
不同日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要「以直報怨」。父母既是我們在世上最親的人,遇到殺父仇人,豈有輕饒的道理?想盡辦法也要報仇,否則為人子女就是不孝,也就是不合禮了。這正是為何《曲禮》說:「父之讎,弗與共戴天」的理由了。這種觀念在《禮記.檀弓上》也提到:有父母之仇要報的人,是要「寢苫枕干」的。苫,音ㄕㄢ,草的意思。干是盾,也就是兵器的意思。也就是為報父母之仇,為人子女要處心積慮,睡不能安寢,隨時準備兵器,等待機會。所以「不共戴天」原本是古代儒家藉報父仇一事的觀念,來宣揚對父母之孝的重要,後來演變成一句成語,比喻對人仇恨極深。
屠毒筆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攻擊他人,使人身敗名裂的文詞。如:「屠毒筆墨,是劣蹟昭彰的惡人所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