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偏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眾多的人或事物當中,特別喜愛某一個或某一件。《後漢書.卷四二.光武十王傳.中山簡王焉傳》:「帝以焉郭太后偏愛,特加恩寵,獨得往來京師。」《五代史平話.唐史.卷上》:「克用偏愛存信;那存孝欲立大功,取重於克用,存信又讒譖於其間;存孝懼及禍,密地與王鎔、朱全忠交結。」
貴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東漢光武帝所設置的女官。位次皇后,歷代多沿用其名。見《後漢書.卷一○.皇后紀.序》。
氣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氣象、氣派。《東觀漢記.卷一.世祖光武皇帝紀》:「帝既有仁聖之明,氣勢形體,天然之姿,固非人之敵。」《儒林外史》第四六回:「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氣勢,我是親眼看見的。」
大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大志。《後漢書.卷一九.耿弇列傳》:「光武笑曰:『小兒曹乃有大意哉!』」
泰山壓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漢廣陵思王劉荊,個性刻薄,常在暗中作亂。漢光武帝駕崩後,荊馬上偽造一封匿名信,要僕役冒充大鴻臚郭況的家奴,送到東海王劉強的住所。這封匿名書信中寫著:「東海王您母后被貶,自己又無罪被廢,如此屈辱,實在令人痛心。現在報仇時機已到,我勸您馬上發兵,合併二國的勢力,帶領百萬士兵,親為主帥,一路擊鼓向前。要像商湯、周武王那樣打敗暴君而取得天下,就像是用巨大的泰山來壓破渺小脆弱的雞蛋,用四匹馬去載鳥毛一樣地輕而易舉,穩操勝算。」東海王劉強看完信後十分震驚,馬上把那位家奴抓起來,連同匿名信一齊交給明帝。明帝發現此信是廣陵思王劉荊為陷害東海王所為,但念在與廣陵思王劉荊為同母兄弟的分上,暫時隱祕不加以追究。後...
任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擔任職務。《後漢書.卷四九.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王符》:「是以君子任職則思利人,達上則思進賢。」南朝宋.范曄〈後漢書二十八將傳論〉:「議者多非光武不以功臣任職,至使英姿茂績委而勿用。」
摧枯折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二十五年,被曹丕篡位而亡,共歷時四百餘年。因其間曾被王莽篡奪,後劉秀又將王莽消滅,重建漢室,故史稱漢光武帝劉秀以前為「前漢」,以後為「後漢」。 (2) 秦:西元前248∼前207,戰國秦滅六國後,秦王政統一天下,建都咸陽,實行中央集權。因秦始皇專制獨裁,二世皇帝殘暴統治,致使六國遺民紛紛起兵抗暴,後為劉邦所滅。 (3) 鐫金石:雕鑿頌揚功德的箴銘。鐫,音ㄐㄩㄢ,雕鑿、雕刻。
親痛仇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後漢書.卷三三.朱浮列傳》載,西漢末年天下紛亂之際,彭寵協助劉秀,率領手下精銳搬運糧草,使劉秀大軍免於缺糧之苦。彭寵覺得自己功勞很大,自認光武帝應該會封他為王,但光武帝只封他當「漁陽太守」,職位在另位開國功臣朱浮之下,令彭寵十分不滿。朱浮將彭寵的不滿報告光武帝,光武帝即召彭寵回京。原本朱浮與彭寵即不合,如今朱浮又向光武帝告狀,彭寵大怒,不僅不打算聽令回京,並且帶兵攻打朱浮。朱浮知道後寫了封信勸告彭寵:「如今天下才稍稍穩定,百姓希望有安定的生活。你不應自恃有功而傲慢無禮,為了私仇而興兵造反。這樣做只會使自己人傷心,而讓敵人感到高興啊!」後來「親痛仇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一個人因...
馬革裹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馬革裹屍」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馬革裹屍」原作「馬革裹尸」。「尸」,同「屍」。這是和馬援有關的一句成語。馬援(西元前14∼西元49),字文淵,東漢茂陵(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北)人。初依隗囂,後歸光武,拜伏波將軍,平交趾,世稱「馬伏波」。馬援在王莽統治的時候,曾經做過扶風郡的督郵,有一次他負責押解一批犯人,途中他因為同情這些犯人,就擅自釋放了他們,自己也丟了官,逃到北地郡。馬援在那邊以農牧為生,因為經營得法,幾年之後變得相當富裕。但他不願成為一個守財奴,就把財產送給親人朋友。後來馬投靠光武帝,建立了許多的戰功,拜伏波將軍,封為新息侯。公元四四年,馬援已經五十八歲了,有人勸他應該退休,好...
高風峻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高風亮節」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高風亮節」係由「高風」及「亮節」二語組合而成。 「高風」見於《後漢書.卷二八下.馮衍傳》。馮衍,字敬通,東漢辭賦家,京兆杜陵人,生卒年不詳。少有奇才,博通群書。王莽時,諸公薦舉,馮衍辭不肯仕。新朝末年入更始政權,後與鮑永歸降光武帝;但光武帝怨衍遲不歸降,未予重用。後衍因與外戚交往,被免官歸里,撰〈顯志賦〉以自傷。賦中借史實以諷諭時政,借追慕古人而抒發其鬱抑不平。賦云:「沮先聖之成論兮,名賢之高風。」是寫馮衍雖然傷己不能遇到堯舜這樣的明君,但自己依然保持著高尚的志節,不苟同這種世俗之見。 「亮節」則見於晉.陸雲〈晉故豫章內史夏府君誄〉。陸雲(西元...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