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1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99.547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案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只純供閱讀為主,而非為了演出創作的戲。通常文學性強而表演性較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浙江省的種。發源於嵊縣。唱腔為上、下句變化反覆,曲尾加「啊呵令哦令哦」等人聲幫腔。遇到朗誦性較強的唱段,鼓師一手敲篤鼓,一手敲尺板,除演員清唱的聲音,便是「的的篤篤」的拍板聲,故也稱為「的篤戲」。最初以男性藝人為主,至民國十二年,嵊縣一位男藝人金雲水開辦女子小歌班,此後越漸以女演員為班底,而演出的目亦偏向描述兒女之情的文戲,故也稱為「女子文戲」。常見目有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西廂記、西園記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編寫本。如:「一齣戲的情節是否緊湊動人,端視編技巧的優劣。」
2.製作、編寫本的人。如:「他是個名編,寫的幾齣戲都頗受歡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戲曲。原為宋代以滑稽方式表演的戲,至元代則指以北曲為主幹的戲。通常分為四折,有的則依情在開頭或兩折之間加楔子,每折用同一宮調及同一個韻,由一個角色獨唱,其他角色則用道白。
大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歌體裁。十九世紀上半葉流行於法國的一種嚴肅歌。為法語Grand opéra的意譯。通常是四或五幕的大型歌,題材多為反映歷史故事,追求奢華的舞臺效果,在中穿插華麗的芭蕾舞場面。如梅耶貝爾(G.Meyerbeer)的《清教徒》、《非洲女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河南全省和陝西、山西等地的種,屬於梆子腔的一種。演唱時以硬木梆子按拍,節奏鮮明。也稱為「河南梆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說粵語地區的種。如廣東、廣西、香港、澳門及華僑聚居之地。明清兩代弋陽腔、皮黃、崑腔等相繼流傳到廣東,清初出現廣東本地班,融合諸腔,並吸收廣東民間音樂及流行曲調,於雍正前後彙合形成粵。用廣東話演唱,極具地方色彩。唱腔以梆子、二黃、西皮為主,角色有生、旦、文武生、武生、公腳、小武等,服裝華麗考究。碼取材自傳統戲曲、外國電影或西洋名,涵容性極大,為粵的一大特色。也稱為「廣府戲」、「廣東大戲」、「廣州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某個場面或電影中某個鏡頭的照片。常用來作宣傳廣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曲藝術的種類。根據不同的藝術形式,可分為話、戲曲、歌、舞等。依表現手段,可分為木偶戲、皮影戲等。戲曲根據起源地點、流行地區、藝術特色和民族特點,又可分為越、川、秦腔、粵等,這是目前應用最廣的定義。
明華園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著名歌仔戲團。由陳明吉先生創辦於民國十九年,為一家族團。目前由總團長陳勝福領軍明華園戲總團,旗下共有天、地、玄、黃、日、月、星、辰等八個子團與四個協力團隊,是臺灣最具規模的表演藝術團隊,成名的目有《濟公活佛》、《父子情深》、《八仙傳奇》、《白蛇傳》、《貓神》、《蓬萊仙島》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