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70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佳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墓地。晉.張華《博物志.卷七.異聞》:「有銘曰:『佳城鬱鬱,三千年見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遂葬焉。」《文選.沈約.冬節後至丞相第詣世子車中詩》:「誰當九原上,鬱鬱望佳城。」
卑南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大量石棺群為卑南文化的最大特色,其中最著名的卑南遺址出土面積超過三十萬平方公尺,代表了距今三千至兩千年前的聚落和墓葬群(註一)。從出土物可知,此時期的人類製造石器、陶器、玉器的技術已達高水準(註二)。石器方面包含大量石鎌、石刀、石杵等農具,還有狩獵用的矛和鏃(註一)。陶器有罐、缽、小口瓶等容器,外表以素面、橙色系為主,紋飾不多但造型豐富,除容器之外,還有陶紡輪、陶槌、陶匙等實用工具及陶還裝飾品,也有陶偶、小型陶器等可能與精神生活有關的器物(註二)。在出土的玉器方面,不僅數量多而且製造技術發達,在墓葬的石棺群中發現了大量...
顧亭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始終不願應召到清朝做官的。他們在學術上都有很大成就,歷史上把他們合稱為清初三先生。資料來源:上下五千年 作者:曹余章 清初三先生 明末清初,我國思想界出現了三位重要的學者:黃宗羲(西元一六一○年至一六九五年)、顧炎武(西元一六一三年至一六八二年)和王夫之(西元一六一九年至一六九二年)。他們學問淵博,是具有民族氣節的反清愛國志士。  明朝滅亡以後,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參加了各地風起雲湧的反清活動,但不幸都失敗了。於是,懷著滿腔憂恨,轉而從事著述,寫下了數量相當多的著作。  黃宗羲,浙江餘姚人,他的專長是史學,代表...
宋四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北宋文豪,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又與陸遊並稱蘇陸;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北宋四大書法家「宋四家」之一;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黃庭堅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江西分寧(今修水)人。為北宋著名詩人,開創江西詩派,著有《山谷集》行世;又以精於書法著稱,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據稱其書初學周越,後轉學王獻之、張旭、懷素、顏真卿等人。...
三窟狡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聰明狡猾的兔子,往往有多處藏身的洞穴。比喻避禍計慮的周密。唐.杜甫〈雕賦〉:「至如千年孽狐,三窟狡兔,恃古塚之荊棘,飽荒城之霜露。」也作「狡兔三窟」。
日本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日本の細石刃文化と西日本のナイフ形石器文化が併存したが、ほどなく細石刃が西日本にも広まり、約1万5千年前ごろ、ナイフ型石器は急速に姿を消した。日本列島確認有人類的歷史,大約可以上溯到10萬年~3萬年前。古時候,北海道與九州這兩個地方是與大陸相連的。刀型石器是全列島普遍使用的石器。北海道並沒有挖掘出刀型石器。約2萬年前,從西伯利亞傳入的細石刃石器廣泛出現東日本。東日本的矽石刃文化與西日本的刀型石器文化並行後不久,細石刃就在西日本流行起來,約1萬5千年
長濱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東海岸所發現的古文化遺址之一。屬舊石器時代晚期,主要遺址有臺東縣長濱鄉八仙洞、屏東縣恆春鎮鵝鑾鼻。距今約五千年至一萬五千年。遺物以打製石器為主,另有少許骨器。
辭嚴義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獨坐南窗下,寒燭青熒如熠爚。病眸昏澀乍開緘,燦若月星明錯落。辭嚴意正質非俚1>,古味雖淡醇2>不薄。千年佛老賊中國,禍福依憑群黨惡。拔根掘窟期必盡,有勇無前力何犖。乃知二子果可用,非獨詞堅由志確。朝廷清明天子聖,陽德彙進群陰剝。大烹養賢有列鼎,豈久師門共藜藿。予慚職諫未能薦,有酒且慰先生酌。 〔注解〕 (1) 俚:鄙俗。 (2) 醇:音ㄔㄨㄣˊ,精純。
日本歷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日本の細石刃文化と西日本のナイフ形石器文化が併存したが、ほどなく細石刃が西日本にも広まり、約1万5千年前ごろ、ナイフ型石器は急速に姿を消した。日本列島確認有人類的歷史,大約可以上溯到10萬年~3萬年前。古時候,北海道與九州這兩個地方是與大陸相連的。刀型石器是全列島普遍使用的石器。北海道並沒有挖掘出刀型石器。約2萬年前,從西伯利亞傳入的細石刃石器廣泛出現東日本。東日本的矽石刃文化與西日本的刀型石器文化並行後不久,細石刃就在西日本流行起來,約1萬5千年
王國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而郭沫若先生則評價他“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古今之成大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著作 著述甚豐,有《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紅樓夢評論》、《宋元戲曲考》、《人間詞話》、《觀堂集林》、《...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