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6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武勇猛。《三國志.卷三六.蜀書.張飛傳》:「初,飛雄壯猛,亞於關羽。」《文明小史》第四五回:「黃撫臺先稱讚俄羅斯武官形容如何魁偉,氣象如何猛。」
奮武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炫耀武力,誇示風。形容風凜凜。明.姚茂良《精忠記》第八齣:「身為上將,統領大軍,奮武揚,誅凶討逆。」
大發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神明展現神力。引申為力無窮,銳不可當。如:「中華成棒代表隊大發神,終於擊敗了宿敵日本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女子的風。如:「今天會場中女性議員大發雌,聯手提案保障女權。」
悉河(Weser River)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耀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誇示風,炫耀武力。形容得意誇張的樣子。《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只因武備久弛,軍無紀律,教他殺賊,一個個膽寒心駭,不戰自走;及至遇著平民,搶虜財帛子女,一般會揚耀武。」明.顧大典《青衫記》第一二齣:「金鐙齊敲,旗懸太白高。揚耀武,轉戰敢辭勞?」也作「耀武揚」。
振天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聲望名為天下人所敬畏。《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當是時,公子振天下,諸侯之客進兵法,公子皆名之。」也作「震天下」。
抗議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抗議示,自字面上看,抗議是指因事不合理而提出反對意見;示是表現力。〔左傳〕有云「叛而不討,何以示?」今多指利用遊行、聚會或其他形式來反映對某一政治行為、公共事務的反抗力量。自政治學的立場說,抗議示是壓力團體所進行之政治活動中,對政策不滿所表達的一種手段。美國學者特諾(Ralph H. Turner)認為:抗議行動乃在表達怨憤,是對錯誤或不正義的指控,抗議者無法直接以其自身力量去改善困境,因而用抗議行動吸引其他人對此的注意。另一學者艾辛吉(Peter Eisinger)認為:抗議是種干擾性的集體行動,以供弱勢團體提高其在政治過程中的交涉能力。所以抗議者組成「抗議性團體」,聲明其專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炫耀勢、才幹而凌越他人。《老殘遊記二編》第五回:「你這不是明明當我面逞風嗎?我這窮京官,你們主人瞧不起,你這狗才也敢這樣放肆!」
丁令化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傳漢遼東人丁令學道於靈虛山,後成仙化鶴歸來,有少年舉弓欲射之,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有鳥有鳥丁令,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壘壘。」見晉.陶淵明《搜神後記》卷一。後比喻人事的變遷。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