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1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不中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合意。《漢書.卷八一.孔光傳》:「光以議不中意,左遷廷尉。」《北史.卷七九.宇文述傳》:「左衛將軍張瑾與述連官,嘗有評議,偶不中意,述張目瞋之,瑾惶懼而走。」
達旦通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通宵達旦」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通宵達旦」就是一整夜直到天亮。《北齊書》中記載了文宣帝高洋的事蹟:北齊文宣帝高洋,是高歡的兒子。高歡是鮮卑化的漢人,在北魏朝中擔任大丞相,獨攬大權。北魏孝武帝因為不甘受高歡控制,逃出了洛陽,投奔鎮守關中的將領宇文泰。高歡因此另立孝靜帝,遷都於鄴,史稱東魏。後來宇文泰殺了孝武帝,另立文帝,都於長安,史稱西魏。原本統一的北方,至此分裂為西魏、東魏二國。東魏在高歡死後,大權落在其子高洋手中,後來高洋廢帝自立,改國號為齊,史稱北齊。文宣帝年輕時,氣度恢宏,性情果斷,外柔而內剛。在位初期,留心國事,勵精圖治,改定律令,提倡儒學,重用漢人,使魏晉以來的刑律削繁...
自宵達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通宵達旦」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通宵達旦」就是一整夜直到天亮。《北齊書》中記載了文宣帝高洋的事蹟:北齊文宣帝高洋,是高歡的兒子。高歡是鮮卑化的漢人,在北魏朝中擔任大丞相,獨攬大權。北魏孝武帝因為不甘受高歡控制,逃出了洛陽,投奔鎮守關中的將領宇文泰。高歡因此另立孝靜帝,遷都於鄴,史稱東魏。後來宇文泰殺了孝武帝,另立文帝,都於長安,史稱西魏。原本統一的北方,至此分裂為西魏、東魏二國。東魏在高歡死後,大權落在其子高洋手中,後來高洋廢帝自立,改國號為齊,史稱北齊。文宣帝年輕時,氣度恢宏,性情果斷,外柔而內剛。在位初期,留心國事,勵精圖治,改定律令,提倡儒學,重用漢人,使魏晉以來的刑律削繁...
銘功頌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歌功頌德」。見「歌功頌德」條。01.北周.庾信〈周袞州刺史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若夫勒鼎刊碑,銘功頌德,陳其令範,必在生前。」 
珠聯玉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來比喻人才或美好的事物相匹配完美或同時薈集。出現「珠聯璧合」的書證如北周.庾信〈周兗州刺史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發源纂冑,葉派枝分;開國承家,珠聯璧合。」現代常用作祝賀新婚的頌辭。
通宵徹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通宵達旦」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通宵達旦」就是一整夜直到天亮。《北齊書》中記載了文宣帝高洋的事蹟:北齊文宣帝高洋,是高歡的兒子。高歡是鮮卑化的漢人,在北魏朝中擔任大丞相,獨攬大權。北魏孝武帝因為不甘受高歡控制,逃出了洛陽,投奔鎮守關中的將領宇文泰。高歡因此另立孝靜帝,遷都於鄴,史稱東魏。後來宇文泰殺了孝武帝,另立文帝,都於長安,史稱西魏。原本統一的北方,至此分裂為西魏、東魏二國。東魏在高歡死後,大權落在其子高洋手中,後來高洋廢帝自立,改國號為齊,史稱北齊。文宣帝年輕時,氣度恢宏,性情果斷,外柔而內剛。在位初期,留心國事,勵精圖治,改定律令,提倡儒學,重用漢人,使魏晉以來的刑律削繁...
娟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娟美、秀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四○.麗人雜記》:「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
銀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管笛類的樂器。唐.白居易〈南園試小樂〉詩:「高調管色吹銀字,慢拽歌詞唱渭城。」唐.杜牧〈寄珉笛與宇文舍人〉詩:「調高銀字聲還側,物比柯亭韻校奇。」
一矢雙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非此子邪?」及突厥攝圖請婚,周以趙王招女妻之。周與攝圖各相誇競,妙選驍勇以充使者,因遣晟副汝南公宇文神慶送千金公主至其牙。前後使人數十輩,攝圖多不禮之;獨愛晟,每共游獵,留之竟歲。嘗有二鵰2>,飛而爭肉,因以箭兩隻與晟3>,請射取之。晟馳往,遇鵰相玃4>,遂一發雙貫焉。攝圖喜,命諸子弟貴人皆相親友,冀昵近之,以學彈射。其弟處羅侯號突利設,尤得眾心,為攝圖所忌,密託心腹,陰與晟盟。晟與之游獵,因察山川形勢,部眾強弱,皆盡知之。還,拜奉車都尉。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新唐書.卷二二四.叛臣列傳下.高駢》。 (2) 鵰:動物名。鳥綱鷹科鷹形目猛禽類。嘴呈鉤狀,羽毛褐色,腳被羽毛直達趾...
山窮水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山窮水盡」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山窮水盡」的意思原本是指山和水都到盡頭,根本無法可走了。在北周庾信所寫的〈周兗州刺史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文中就用了「山窮水斷」來形容路的盡頭。深不可測的溪谷,高聳的斷崖,人馬皆無法前進,真是走到了山水的盡頭。宋代陸游的〈遊山西村〉詩:「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詩裡的「山重水複」意思也是一樣的。因為後代比較通用是「山窮水盡」,所以陸游這兩句詩經常被改為「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句成語的第二個意思是從本義引申出來的,比喻走投無路的困境。清代蒲松齡寫的《聊齋志異》卷一二中有一則「李八缸」的故事,提到李八缸是一位富翁,因為他喜歡把金子...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