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4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03.129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定義2 適合探索階段的自我揭露3 適合洞察階段的自我揭露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定義自我揭露適合使用在助人歷程中,指助人者建設性的和個案分享自己的經驗、行為、感覺。對個案而言具示範和鼓勵作用,且提供一個新的架構,讓個案能更深入的思考。尤其適合在探索階段和洞察階段使用此技巧。 適合探索階段的自我揭露1. 相似性的揭露:使助人者表達相似經驗的認同感,如「我瞭解,因為我也有類似的經驗」。當個案聽到其他人有相似的經驗,可以使個案產生問題的普及感,覺...
面質技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面質技術(Confrontation)目錄1 定義2 面質技術之注意事項3 面質技術之功能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定義首先當諮商員發覺當事人的言語以及行為不一致時,即需協助當事人認清事情的問題,而其適當的使用時機包含下列幾種情況:當事人的行為、認知以及情緒上相互矛盾當事人的可能危害至他人利益當事人使用防衛性策略當事人無有效利用資源當事人未察覺到自己的限制當發生以上之行為時,諮商員應在第一時間指出,並且糾正當事人矛盾,或者其逃避之處,以協助當事人了解...
生態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一、定義2 二、特徵3 三、步驟4 四、限制5 關鍵字6 參考資料: 一、定義依生態學的觀點,個體的行為是個體與所處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生態評量便是透過各種方法,對學生在各種生態環境中的能力需求及必備能力進行分析,以利於教師為學生設計功能性的學習目標,並進行教學。 二、特徵生態評量的最終目的在於教導個體適當的社會性行為,協助個體達成社會化。茲將生態評量的特徵歸納如下:1. 以學生目前及未來可能接觸的環境為評量範圍:以學生所生活的自然生態系統...
立即性技巧(immediac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定義2 兩種型態3 使用時機4 評估合宜性5 關鍵字6 參考資料 定義立即性是指在諮商關係或過程中,助人者針對雙方所發生的一些狀況作一種立即、直接、雙向的討論。助人者會對個案、治療關係、或對雙方相關的當下感覺進行自我揭露,目的是協助個案深入且發展出對自我的覺察,使個案更加明白在此時此刻發生了什麼事,助人者的示範也能使個案學習在諮商之外的情境中,如何做更有效的溝通。此技巧也能有助於澄清兩人的諮商關係,讓個案更有參與感。 兩種型態1. 關係的立...
真實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真實評量(authentic assessment)目錄1 定義2 內容說明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定義自從評量學者Grant Wiggins於1989年在Phi Delta Kappan發表“真正的測驗-更真實、更公正的評量”(A true test: Toward more authentic and equitable assessment)這篇文章之後,真實評量(authentic assessment)的觀念,與變通評量以及實作評量成為美...
課程本位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一、定義2 二、特徵3 三、特殊教育上的應用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一、定義Tucker認為「任何以實際上課的課程內容為依據,來考量學生技能發展的程序,都可稱為課程本位評量」。張世慧及藍瑋深指出課程本位評量的基本條件有三:測量材料選自學生的課程中;須經常性且重複的施測;測量結果可作為教育上的決定。 二、特徵課程本位評量的特徵,包含以下幾點:1. 以教學的內容出發,材料取自於學生的學習經驗。2. 藉由評量隨時檢視學生的學習,反省教師的教學缺...
史楚普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定義2 原始的Stroop實驗3 如何進行史楚普實驗4 關鍵字5 參考文獻 定義史楚普效應(Stroop Effect)是美國心理學家史楚普(John Ridley Stroop) 於1935年提出,指受試者受到自身對字義的認知影響而干擾其對於色彩的判斷,而花費較多反應時間回答問題。當受試者被要求回答某個顏色與字面意義不同的字詞時,往往使得受試者反應速度下降、出錯率增加。反之,若相同,則辨識較快,反應時間縮短。(註一) 原始的Stroop實...
認知能力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一、認知能力的定義2 二、認知能力的內涵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一、認知能力的定義張春興(1989)在《張氏心理學辭典》中指出,認知(cognition)為個體經由意識活動對事物認識與理解的心理歷程。認知的涵義廣泛,舉凡知覺、記憶、想像、辦認、思考、推理、判斷、創造等複雜的心理活動均屬之;個體知識獲得的歷程,及個體在生活環境中究竟如何獲知,知之後在必要時又如何用知。認知發展是除了智力發展之外(狹義的
開放式問句技巧(open_questi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定義2 使用時機3 四種形態4 如何使用5 關鍵字6 參考資料 定義開放式問句是初階的口語助人技巧,也是助人者較容易上手和較常被使用的技巧。開放式問句運用「如何(How)」、「什麼(what)」、「何時(When)」、「哪裡(Where)」等問句,助人者的焦點不在於得到個案的明確回答,而是引導個案澄清和探索其腦海浮現出來的答案。 使用時機開放式問句可以鼓勵個案對問題多說一點,說久一點,可以探索問題的多面向。當個案重複同樣的想法,在漫談狀態,...
反向作用(Reaction_formati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定義反向作用也稱為「反應形成機轉」或稱反應結構(Reaction formation)。屬於神經症性防衛機轉(Neurotic Defense)。所謂反向作用,是個體內心(潛意識中)不能為意識所接受之觀念、情感、衝動及慾望,由於自知這些無法見容於社會,因此為防止此類具有威脅性或危險性的衝動與慾望被表達出來,個體將以相反的態度與行為等型態表現在意識層面。反向作用的歷程包括兩個步驟:一是先壓抑住自己和他人皆無法接受的想法或慾望;二是潛意識裡為了防止他人察覺自己有此想法與慾望,反而表現出一種完全與內心想法背道而馳的行為。 應...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