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9.385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驚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驚訝佩服。《北史.卷六四.韋孝寬傳》:「見其成事,方乃驚服。」
前事不忘,來事之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聖之所以集國家,安社稷乎!子何為然?」張孟談對曰:「君之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謂,持國之道也。臣觀成事2>,聞往古,天下之美同3>,臣主之權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君若弗圖4>,則臣力不足。」愴然有決色。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漢.賈誼《新書.卷一.過秦下》。 (2) 成事:已成的事。指過往的事。 (3) 美同:有美而同。 (4) 圖:謀劃、打算。〔參考資料〕 漢.賈誼《新書.卷一.過秦下》鄙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應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厲兵粟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武子去送行,讓秦軍知道鄭國已有防備,免去一場戰爭。後來「厲兵秣馬」被用來指完成作戰準備。亦用來比喻完成事前準備工作。另外在《左傳.成公十六年》中,可見「秣馬利兵」一詞,也作比喻完成作戰準備的意思。
送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自取滅亡。《三國志.卷五四.吳書.周瑜傳》:「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老殘遊記》第一回:「我們三個人要去殺他,恐怕只會送死,不會成事罷。」
前事不忘,後代之元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聖之所以集國家,安社稷乎!子何為然?」張孟談對曰:「君之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謂,持國之道也。臣觀成事2>,聞往古,天下之美同3>,臣主之權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君若弗圖4>,則臣力不足。」愴然有決色。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漢.賈誼《新書.卷一.過秦下》。 (2) 成事:已成的事。指過往的事。 (3) 美同:有美而同。 (4) 圖:謀劃、打算。〔參考資料〕 漢.賈誼《新書.卷一.過秦下》鄙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應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未知所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知所措」之典源,提供參考。 #《管子.七臣七主》1>或以平虛請論七主之過,得六過一是,以還自鏡,以知得失,以繩七臣。得六過一是,呼嗚美哉!成事疾。申主任勢守數以為常,周聽近遠以續明,皆要審,則法令固。賞罰必,則下服度。不備待而得和,則民反素也。惠王2>豐賞厚賜以竭藏,赦姦縱過以傷法。藏竭則主權衰,法傷則姦門闓,故曰:「泰則反敗矣!」侵主好惡反法以自傷,喜決難知以塞明,從狙而好小察,事無常而法令申,不,則國失勢。芒主目伸五色,耳常五聲。四鄰不計,司聲不聽。則臣下恣行,而國權大傾,不,則所惡及身。勞主不明分職,上下相干,臣主同,則刑振以豐,豐振以刻,去之而亂,臨之而殆,則後世何得。振...
大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誇大狂妄的話。《史記.卷八.高祖紀》:「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推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比喻助人成事。《史記.卷五一.荊燕世家》:「今呂氏雅故本推轂高帝就天下,功至大,又親戚太后之重。」
未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情尚未發生。《戰國策.趙策二》:「愚者闇於成事,智者見於未萌。」《文選.司馬相如.上書諫獵》:「蓋聞明者遠見於未萌,而智者避危於無形。」
既往不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既往不咎」之典源,提供參考。 《論語.八佾》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1>,遂事不諫2>,既往不咎3>。 〔注解〕 (1) 成事不說:已經做過的事,不便再解說。見「成事不說」。 (2) 遂事不諫:對於已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遂事,已經完成的事。 (3) 咎:責怪,追究罪過。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