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沽名干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利用手段求取名譽。參見「沽名釣譽」條。明.王世貞《鳴鳳記》第一四齣:「今日之本,我非僥倖于死,沽名干譽,多將頸血濺地,感悟君心。」《清史稿.卷四七七.循吏傳二.童華傳》:「世宗召見,責以沽名干譽,對曰:『臣竭力為國,近沽名;實心為民,近干譽。』」
言揚行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禮記.文王世子》:「凡語于郊者,必取賢斂才焉。或以德進,或以事舉,或以言揚。」指求取賢才要以聲名和德行為選錄標準。《儒林外史》第一三回:「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時候,那時用『言揚行舉』做官;故孔子只講得個『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這便是孔子的舉業。」
隱名埋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隱姓埋名」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元朝王子一寫的《誤入桃源》雜劇中,描述漢明帝時有二個書生劉晨、阮肇,他們為逃避亂世,在天臺山下隱居修道。一日採藥迷路,偶遇太白金星化身的樵夫,太白金星問他們為何不去求取功名,卻在山中隱居修道。劉晨、 阮肇回答說:「這幾年天下荒亂,干戈並起,官場黑暗險惡,所以避入山中修行。如此便不必管外界的紛紛擾擾,是是非非;隱姓埋名,作一個莊稼人,與麋鹿魚蝦為伴,悠閒地過日子。」「隱姓埋名」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被用來指隱瞞姓名,不讓別人知道真實的身分。
死裡求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極危險的處境中,努力求取生存。《兒女英雄傳》第二五回:「成全得我何玉鳳禍轉為福,死裡求生,合葬雙親,重歸故土。」也作「死中求活」、「死中求生」。
邀名射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求取功名利祿。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三二.養性延命錄》:「忿爭盡意,邀名射利,聚毒攻神,內傷骨體,外乏筋肉。」
求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求取成功。《莊子.天地》:「吾聞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
終軍棄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朝終軍年十八被選為博士弟子,西行入關時,拋棄通行憑證,示意不再出關復還的故事。見《漢書.卷六四下.終軍傳》。後比喻年少立志,求取功名。唐.杜甫〈七月一日題終明府水樓〉詩二首之二:「宓子彈琴邑宰日,終軍棄繻英妙時。」
好道安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萬事萬物便自然合於仁義了。……真正的聖賢之人,應該順其自然,安於任何處境,即使貧困,也信守天道,不因求取額外的欲望或私利而損害了生機,當然也不會任意索求而違逆正道。」其實道家的中心思想便是自然無為。文子所揭示的即此理念,所以要人安於現況,即使貧困,也能樂於信守正道,不作他想,也就是所謂的「安貧樂道」了。後來「安貧樂道」演變為一句成語,用來比喻能安於貧困的處境,並仍以信守道義為樂。
捨身求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佛教徒犧牲己身求取佛法。後泛指為追求真理,不惜付出性命。
求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求取生路。《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史記.卷六六.伍子胥傳》:「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後不能雪恥,終為天下笑耳。」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