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50.245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寥若晨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釧解環佩,堆金疊玉光青熒。天門貴人傳詔召,六宮願識師顏形。玉皇頷首許歸去,乘龍駕鶴去青冥。豪家少年豈知道,來遶百匝腳不停。雲窗霧閣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仙梯難攀俗緣重,浪憑青鳥通丁寧。
一字千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秦代呂不韋集門客撰《呂氏春秋》,書成,懸於國門,稱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典出《史記.卷八五.呂不韋傳》。後遂以一字千金比喻文辭精當,價值極高。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上.古詩》:「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六回:「這個辦書的事情,不是外行人知道的。並且文章價值,有甚一定,古人一字千金,尚且肯出。」也作「一字值千金」。
負荊請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立了大功,趙王拜他為相;但大將軍廉頗很不服氣,幾次要羞辱他,藺相如為了團結以大局為重,極力回避。廉頗知道後,便敞開衣服,露出肉體負荊。跟著賓客到藺相如門前謝罪。最後與藺相如和好,成為為“刎(用刀割脖子)頸之交”。背著荊條請求對方處罰。 解釋比喻主動認錯求罰,賠禮道歉。 詞義 相似詞肉袒負荊 相反詞 例句他知道昨天錯怪了妹妹,趕緊買禮物向妹妹負荊請罪。
完璧歸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玉製的禮器,也是玉的通稱。 故事戰國的時候,趙惠文王有一塊叫做「楚和氏璧」的寶玉,被秦國的昭王知道了,昭王便派了位使臣到趙國來跟惠文王商量:「惠文王,我們秦國願意以十五個城池,和趙國換取這塊「楚和氏璧」的寶玉。」惠文王一聽:「這該如何是好呀?秦國這麼強大,如果把寶玉交給秦昭王,他要是耍賴,不把十五個城池給我們;如果不給,秦昭王會不會一氣之下派兵來打我們,到底該怎麼辦才好?」 大家看到惠文王這麼煩惱,就有人提議:「我們去請智勇雙全的藺相如來,他一定會想到好辦法的。」藺相如來了之後,惠文王第一句話就問他: 「秦國要用十...
後生可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未能施展抱負,所以他對門下弟子的期許極大。在〈子罕〉篇中,孔子便說:「不可以小看年輕人啊!我們怎麼知道他們將來的成就,不會超過我們這一輩呢?如果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有任何可以稱道的成就,那他也不會有什麼了不起的作為。」一方面表現出孔子對年輕人的無窮期待,一方面也是警惕和勉勵年長者,如果只會倚老賣老而不肯努力,就會被後生晚輩趕上。後來「後生可畏」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年輕人的成就超越先輩,令人敬畏。
含沙射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制了牠,從肉裡取出了沙石。《詩經》裡頭形容牠不可預測,像鬼一樣,後來的人叫牠為「溪毒」。從這裡的記載知道蜮會「含沙射人」。在晉代另有一位張華寫了一部《博物志》,也記載了一些奇聞異事。在《博物志.卷三.異蟲》中,提到江南山溪中有一種甲殼類的水生動物,長一、二寸,嘴像弓弩形狀,可以向人影射發氣體。被射中的人也會生病或致死。這種動物在晉代葛洪的《抱朴子.內篇.登涉》就說得就更詳細了。葛洪說這種動物除了叫「短狐」、「蜮」外,也叫作「射工」、「射影」。躲在水中,一聽到人聲,用氣當箭,將口中物和水噴出。被噴中身體的人,會長瘡;被噴中影子的人,也會生病。所以這種動物既射人,又射影,將「含沙射人」結合「含氣射...
平步青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立點事業,因為沒有機會,就投身在魏國官員須賈的門下。有一次,范睢隨同須賈出使齊國,齊王很賞識他;須賈知道之後,十分的妒忌,就處處陷害他。范睢不得已,只得逃往秦國,後來竟做到秦國的宰相,他想起從前被陷害的情景,就極力的主張伐魏。魏王派出須賈出使秦國,希望能在宰相的面前緩和局勢。范睢故意打扮成傭人的模樣,替須賈駕車;到了相府的門前,假裝進去通報,就不出來了。須賈覺得奇怪,一問之下,才知道這個傭人竟然是宰相,嚇得爬進去見范睢,叩頭就說﹕【我沒料到你能經營...
金蟬脫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金蟬脫殼」是指蟬的成長過程中,會蛻變脫去外殼。殼留下來,但蟬已飛走。可以用來比喻人利用假象以脫身。在《三國志平話》卷上就利用到此句成語:董卓廢殺少帝後,立獻帝,因專制朝政,所以引起朝臣和各地豪強的共憤,紛紛起兵反對董卓。各方人馬以袁紹為盟主,長沙太守孫堅被任命為討卓聯軍的先鋒。袁紹堂弟袁術因妒忌孫堅勇猛善戰,故意不發糧草給孫堅,造成孫堅軍中因缺糧而大亂。董卓義子呂布知道後,夜襲孫堅軍營,孫堅大敗。孫堅與部將突圍而逃,呂布緊追不捨。孫堅急中生智,將袍甲掛在樹上,呂布追兵遠遠望見孫堅袍甲,但因畏懼孫堅英勇不敢近前,只有遠遠用箭亂射。後來不見動靜,近看,才知中計,孫堅早已脫身逃走。
忠言逆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七雄中的韓國,因為飽受強鄰秦國的威脅,加上國君無能,人心渙散,以致內憂外患交迫,隨時都可能亡國。韓非身為韓國的諸公子之一,曾在荀子門下受業學習,希望能用一己之才,為國效力,挽救國勢。他雖屢次上書勸諫韓王,卻無法受到重用。於是他把滿腔的抱負雄心,寫成《韓非子》一書。在《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提到︰有用的藥,吃起來雖然覺得很苦,但是聰明的人卻會勉強自己喝下它,因為知道吃下之後能夠治好自己的病;忠直的話語,聽起來讓人很難受,但是英明的君主卻會聽從,因為知道採納之後可以成就大業。後來「忠言逆耳」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表示誠懇正直的規勸往往刺耳,而不易被人接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道、了解。如:「素不相識」、「有眼不識泰山」。唐.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