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5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19.918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汙名化認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排斥、壓抑甚至盡力去除。對於原住民而言,這是一種漢人對於其隸屬之族群的「污名化」作為,然而作為被漢族統治的原住民,在長期接受汙名化的社會傳播與漢人本位的教育之下,甚至自身也在無意識間產生了對此類汙名化意識型態的認同,是為「汙名化認同」。註2 汙名化認同之於非洲地區人民居住於非洲地區人民,在經歷過去長久的殖民統治之後,內化了白人殖民者對於非洲黑人的道德與價值教化,從而發展出白人或白人文化即等於高尚的印象,而黑人或黑人文化就等於低下的心理意識與潛意識。...
百里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統治一百里之地的諸侯。
中秋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備祭品。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是由元 朝末年流傳下來的。相傳當時中原人不甘受蒙古人的統治,有志之士皆思起義抗元,然欲整合反抗的力量,卻苦於無從傳遞消息,所以劉伯溫便想一計策,散佈將有瘟疫的流言,要人們於中秋節買月餅來吃以避禍。大家買了月餅回家後切開一看,裏面藏了紙條寫著「八月十五夜起義」,於是民眾紛紛響應,因而一舉推翻元朝。月餅因而成為中秋節的應景食物。 五、吃柚子柚子與「佑子」諧音,含有吉祥之意,中秋節前後又適逢盛產期,柚子便成了中秋節的應節食物。柚子以麻豆文旦最著名,因當地水土因素,品質在寶島柚產中獨...
劉義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特性。《世說新語》主要記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記載頗為豐富真實,這樣的描寫有助讀者了解當時士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政治社會環境,更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所謂「魏晉清談」的風貌。此外,《世說新語》善用對照、比喻、誇張、與描繪的文學技巧,不僅使它保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為全書增添了無限光彩。 著作著有《徐州先賢傳》,編有《幽明錄》、《宣驗記》等,但皆已散佚,現只存《世說新語》一書,流傳於世。梁代劉孝標為《...
方寸已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洛陽,子丕篡漢。追諡武帝,廟號太祖。 (5) 圖:謀取、謀求。 (6) 王霸之業:指登基為帝,統治天下。 (7) 方寸之地:指心。
漢摩拉比法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rabi)即位成為古巴比倫國王,以武力征服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統一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為王國第六代統治者(約西元前1792年~前1750年在位),其建立一中央集權的專制體制,集宗教、軍事、 行政、司法及水利建設等各式權力於己身,其在位期間漢摩拉比勤於朝政,關心農業、商業和畜牧業等各式發展,使得當時的巴比倫為一強盛國家。(註1)然在統一美索不達米亞後,漢摩拉比為維持王國的統一,必須調解臣民之間的內部糾紛,以維持王國內部的平衡,「為了不讓強者欺凌弱者,為了孤寡各得其所」,能更有效的
辛棄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年韓侂胄當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情懷,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蘇辛」。 詩作辛棄疾善詩文,但以詞明世。其《稼軒詞》還六百二十餘首,無論數量之富,質量之優,皆冠兩宋。《稼軒詞》向來被人稱為「英雄之詞」。這些詞主要表現了詞人以英雄自許,以恢復中原為己任的壯志豪情。他時常回憶起少年十突入金營,生擒叛徒張安國的英雄事蹟。辛棄疾這類「英雄之詞」,大都是情感激昂悲壯...
文化霸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概要每個民族對於自身的悠久文化或多或少都會帶有部分優越感,當民族或種族對於自身的卓越感越大時,便越容易對其他民族文化採取不友善、排擠的態度與評斷,例如:台灣早年漢人對於本島原住民以「番仔」戲稱,認為原住民文化是不文明、野蠻、殘暴不智的象徵,因此台灣歷來的統治政府皆對原住民族群施予同化政策,將自身漢民族的文化或者日本的皇民文化強制灌輸於原住民社群中,最後引起原住民的反抗,如:霧社事件即是一日治時期的顯著例子。(註1)平時,文化乃是透過價值、規範對於社會具有約束力,讓社會秩序能夠和諧運作。社會學者包曼指出,文化的終極目標乃...
威權國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組織參與政治活動和權力取得,但這些社會團體的政治權力通常並非真正由人民的自由意志所參與或授權,而是由統治者刻意扶植創造的「假」社會團體。這種社會團體模式普遍存在於台灣戒嚴時期,當時雖然存在著反對黨,但這些反對黨僅是作為政府刻意營造政體民主的工具,而並不具有實質政治影響力,不過,威權政府只限制在政治方面的活動,對於非政治性的生活活動干預程度較低。(註1) 特色和區別威權主義興盛於1960~1980冷戰年代的東亞以及東南亞,當時的政治菁英主張,由威權政府領導國家經濟會比民主政體的自由政策來得有效。一、 威權體制下,獨裁者僅要...
科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科舉制度科舉制度,它是為國家舉材的制度,開始於隋代(西元五八一至西元六一七年),經過了唐 宋、元、明、清歷代一千多年的發展,成為各朝代取士用人的正途。科舉制度在滿清統治中國時的方式是,目錄1 秀才考試2 舉人考試3 會試4 科舉的出題 秀才考試每三年舉行二次,又稱「縣試」、「小試」或「童子試」。分為歲試、科試。由各縣級政府主辦。合格者稱為「生員」,習慣上稱為「秀才」。歲試: 逢辰、戌、丑、未年 文武童生並考。科試 逢寅、申、己、亥年,僅限文童生考。 舉人考試稱為「鄉試」由省級政府在各省省會在秋八月舉辦,三年一科又稱為「乙...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