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37.517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教師即研究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力以考驗並鑑定課程教學實驗的測試結果。這種課程發展是不同於要求學校教師必須將外來的成套課程規範要求,轉化為與外來的課程規範要求一致的教學實務之「課程實施」。「課程」是界定在可以讓學校教師根據其本身的教學反省、教育理解、教室教學行動等教育實踐行動,以引導教育行動的解構與重新建構之人文社會學科知識範疇。「課程發展」是一種學校教師利用研究,以作為改進教師教學的根據,學校教師運用「研究本為的教學」知反省思考,將教育理念轉化為實際的教育行動。因此,在「課程發...
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性理之學。宋代儒家學者以傳道為使命,注重闡釋經義,兼談性命,並轉化禪、道思想精華和修養方式所產生的學派。元代時衰落,明朝又再度興起。王陽明繼承陸九淵的學說,並發揚光大。但後來只知言心言性,而欠缺實踐,流於空談。[例]宋代興盛的書院制度有助於士人鑽研發揚理學。 △道學、性理學、宋學
轉危為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危急的情況轉化為安全。漢.劉向〈戰國策書錄〉:「出奇筴異智,轉危為安,運亡為存。」明.王世貞《鳴鳳記》第二三齣:「此二人夙抱經濟之才,素懷忠義之氣,若天不欲轉危為安,不使二人聯捷。」
植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廣義之植物界,傳統上為百穀草木的總稱。為生物之一界,其細胞具有細胞壁,大部分內含葉綠素,可行光合作用,攝取光、水等無機物轉化成養分。植物通常固定於一處,繁殖體可藉水、風、人等外力帶至各地繁殖。其種類繁多,至少有三十五萬種,包括不具細胞核之藍綠藻、細菌,單細胞之原生生物,不能自營生活的真菌及多細胞真核之綠色植物。
彗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環繞太陽運行的小質量天體。主要分為彗核、彗髮和彗尾三部分。其外貌和亮度均隨著與太陽距離的遠近而發生變化。軌道是以太陽為焦點的圓錐曲線。以拋物線居多,橢圓次之,雙曲線最少。解體後轉化為小行星或流星群。中古時,彗星的出現常被視為災禍、戰爭的不祥之兆。如哈雷彗星、休曼森彗星。 △帚星、掃星、掃帚星  ◎
身敗名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身敗名裂」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身敗名裂」原作「身名裂」,而「身名裂」又從唐.司馬貞《史記索隱》中〈袁盎鼂錯列傳.述贊〉「悲彼二子,名立身敗」一語轉化而成。「身敗名裂」是說一個人地位喪失,名譽毀壞,遭到澈底失敗。「身名裂」出自宋.辛棄疾〈賀新郎.綠樹聽鵜鴃〉詞,當時辛棄疾的十二弟茂嘉,因獲罪而被謫放,辛棄疾在這首詞中寫了五個古時生別離的故事,藉以發洩心中的悲痛。其中:「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寫的是李陵與蘇武別離的故事。「將軍」指李陵,他與匈奴多次對戰,卻因得不到後援,不得已投降匈奴,於是「身名裂」。李陵與蘇武原是故交,在此一別即永離,是多麼悲痛的情景。後來...
勢極必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物極必反」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文子》一書作者文子,據傳為春秋時晉國人,大約和孔子同一時代,為老子弟子。《文子.九守》中講述:天地運行的自然法則發展到極限,就會朝相反的另一方轉化,過於自滿則會招致損害,像日月盈虧一樣,是不變的道理。古代聖明的天子待人謙沖和善不敢自滿,像容納百川匯注的谿谷,接受來自各方的批評及建言,功業和德行才能不衰退,這就是天道。另外在《文子.上禮》亦有相同的說法:天地萬物循環的道理發展到了極限,就會朝相反的方向轉化,過分盈滿就會有所損害。後來「物極必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事物發展到極點,必然會轉向發展。
氣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物質由液體或固體直接轉化成氣體的現象。
麻痺不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麻木不仁」之典源,提供參考。 《黃帝內經素問.卷一二.痺論》帝曰:「善。痺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歧伯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1>者,病久入深,榮衛2>之行濇3>,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4>,故為不仁。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痺熱。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注解〕 (1) 不仁:古代醫家指身體肌膚失去知覺。 (2) 榮衛:胃中的水穀所轉化而來的營養物質。 (3) 濇:音ㄙㄜˋ,不順暢。 (4) 不營:氣血無法運行。
個體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lyre),演奏時講求演奏者美感。美包括博,即多變化而非單調。有文法、體育、音樂三種學校,且學生可轉化他校,講求多管齊下且不趨極端的教育。 參考文獻 林玉体(2012)。西洋教育史。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4-8。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