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8.079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施教因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因材施教」之典源,提供參考。 #《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卷一九》孔子1>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語入者,有以德行入者。 〔注解〕 (1) 孔子:孔丘(西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魯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參考資料〕 另可參考: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為政》
思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思念、想念。《史記.卷六七.仲尼弟子傳.有若傳》:「孔子既沒,弟子思慕。」《文選.曹植.贈丁儀詩》:「思慕延陵子,寶劍非所惜。」
見笑大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貽笑大方」之典源,提供參考。 《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1>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2>矣,吾長見笑3>於大方之家4>。」 〔注解〕 (1) 窮:終極、盡頭。 (2) 殆:危險。指下文「見笑於大方之家」。 (3) 見笑:被人譏笑。見,被。 (4) 大方之家:懂得大道理的人。見「大方之家」。
道不拾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財物遺失在路上,無人會據為己有。形容社會風氣良好,人民安居樂業。《韓非子.內儲說下》:「仲尼為政於魯,道不拾遺,齊景公患之。」《資治通鑑.卷二.周紀二.顯王十四年》:「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也作「路不拾遺」、「路無拾遺」。
坎井之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井底之蛙」之典源,提供參考。 《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1>(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2>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3>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4>也。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
禮失而求諸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統的禮儀、文化有散失則求之於民間尚有保留的地方。《漢書.卷三○.藝文志》:「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方今去聖久遠,道術缺廢,無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猶癒於野乎?」
痀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駝背。《莊子.達生》:「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痀僂者承蜩,猶掇之也。」也作「痀瘻」。
荀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荀子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時趙國人。古書稱荀子為孫卿者,當因「荀」和「孫」二字古時同音,本可通用的緣故。荀子約生於西元前三三四年,卒於西元前二三○年左右。幼年治儒學。他推崇的人除孔子外,又稱道冉雍(子弓)。荀子非十二子篇說:「今夫仁人也將何務哉?上則法舜禹之制,下則法仲尼、子弓之義。」荀卿對其他的儒家,如子張、子夏等,則頗有微辭,稱他們為賤儒。他最不贊成孟子和子思,攻擊不遺餘力。荀子曾說:「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約二十歲時曾遊燕國(約西元前三一四年)。五十歲那年遊學齊國。他在到齊國以前做過什麼事,古籍未曾記載,無法考證...
存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持續占據時間或空間,尚未消失。《禮記.仲尼燕君》唐.孔穎達.正義:「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者,仁猶存也,君子見上大饗四焉,知禮樂所存在也。」
妨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阻礙及損害。《荀子.仲尼》:「援賢博施,除怨而無妨害人。」《後漢書.卷四八.楊終傳》:「先祖為之而已毀之,不如勿居而已,以其無妨害於民也。」也作「妨礙」。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