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7.360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步一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亦步亦趨」之典源,提供參考。 《莊子.田子方》顏淵1>問於仲尼2>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3>,而回瞠4>若乎後矣!」夫子曰:「回,何謂邪?」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趨,亦趨也;夫子辯,亦辯也;夫子馳,亦馳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民滔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 〔注解〕 (1) 顏淵:顏回(西元前521∼前490),字子淵,春秋時魯人,為孔子弟子。天資明睿,貧而好學,於弟子中最賢,孔子稱其「不遷怒,不貳過」。後世稱為「復聖」,列於孔門德行科。 (2) 仲尼:孔子(西元前5...
招搖過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後來為了推行他的政治理念,帶著弟子周遊列國,首先到達衛國。在衛國住了一個多月後,有一天衛靈公約孔子一同外出,衛靈公偕同南子夫人和宦官雍渠同坐一輛車,而讓孔子乘坐副車跟隨在後,經過街道時,大事張揚引起人民的注意。於是孔子就很感慨地說:「我沒見過喜好美德就像喜歡美人那樣的人。」覺得衛靈公這樣對待他是一種恥辱,就離開了衛國。後來「招搖過市」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故意在人多的地方炫耀自己,以引人注意。
遺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遺失珍珠。語本《莊子.天地》:「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後比喻人才被埋沒或珍貴事物湮滅消失。《新唐書.卷一一五.狄仁傑傳》:「仲尼稱觀過知仁,君可謂滄海遺珠矣。」
不為已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做過分的事。語出《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後常指對人的責罰或批評要適可而止,不可太過分。
望洋興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其面目,望洋4>向若5>而歎曰:「野語6>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注解〕 (1) 端:邊、岸。 (2) 河伯:古代傳說中的黃河水神。相傳為華陰潼陽人。其人成為河伯之說有二:一說因渡河淹死,被天帝封為水神;一說因服食八石、得水仙而成神。 (3) 旋:回轉。 (4) 望洋:洋,陽的假借字。望洋,連綿詞,仰視的樣子。或作「望陽」、「望佯」、「盳(通望,音ㄨㄤˋ)洋」、「望羊」。在這則寓言故事中,主要是河伯與北海若的問答,後人或因河、海對舉,遂解「望洋興嘆」之「...
畎畝之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鄉野、民間。《禮記.仲尼燕居》:「雖在畎畝之中事之,聖人已。」《孟子.告子下》:「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
因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沿用舊例而不改變。《史記.卷一二八.褚少孫補龜策傳.序》:「孝文、孝景因襲掌故,未遑講試。」《文選.劉歆.移讓太常博士書》:「漢興,去聖帝明王遐遠,仲尼之道又絕,法度無所因襲。」也作「因仍」。
光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6.榮耀、光彩。唐.劉駕〈勵志〉詩:「及時立功德,身後猶光明。仲尼亦為土,魯人焉敢耕。」
劉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來弘揚經教,〈序志〉篇又說:「予生七齡,乃夢彩雲若錦,則攀而採之,齒在踰立,則嘗夜夢執丹漆之禮器,隨仲尼而行;旦而寤,迺怡然而喜,大哉!聖人之難見也,乃小子之垂夢歟!自生民以來,未有如夫子者也。敷讚聖旨,莫若注經,而馬、鄭諸儒,弘之以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於是搦筆和墨,乃始論文。」因此,〈宗經〉篇提出「五經含文 」之說即是他「宗經為文」的文學觀;亦即經典為文章寫作的法則。他認為文學創作不管從文義內容、形式結構、遣詞造句,都可從經典得到啟示。《文心雕龍》首〈原道〉次〈徵聖〉再〈宗經〉,其實〈宗經〉是劉氏論文的源本。而所...
不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須藉助。《文選.曹丕.典論論文》:「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文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仲尼不假蓋於子夏,護其短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