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1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47.407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火眼金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小說中能識別妖魔鬼怪的眼睛,後以比喻深具洞察力,能分辨真偽善惡。如:「他憑著一雙經驗練就出來的火眼金睛,能鑑定玉器的真偽。」《西遊記》第一八回:「看見行者咨牙倈嘴,火眼金睛,磕頭毛臉,就是個活雷公相似。」
開誠布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諸葛亮是三國時蜀國的政治家兼軍事家。東漢末年,他隱居耕讀,劉備聽說他的才能,於是三顧茅廬,登門請求諸葛亮出來從政。諸葛亮執政期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陳壽在《三國志》的〈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非常推崇,他讚揚諸葛亮在當丞相時,能夠「開誠心,布公道」,以真心對待部屬,處事大公無私,所以受到大家的愛戴。即便他「用法嚴峻」,但人民雖畏懼卻沒有怨言。軍政大權都操在他的手中,但後主對他絲毫不疑。因此,陳壽認為他是跟管仲、蕭何差不多的人物。後來「開誠布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誠意待人,坦白無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力咳嗽,迫使喉間的梗塞物自口中排出。如:「咳痰」、「咳血」、「將小魚刺咳出來。」
表示後悔、感傷的語氣。如:「咳!我怎麼忘了!」明.汪錂《春蕪記》第五齣:「咳!不意今日出來,惹了一場風月債。」
頭頭是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裁,是教禪學禪、啟悟心性的教學手段。它的特點是不點破,留下參悟的話題和機鋒,不直接把古聖的意旨敘述出來,而是運用生活化的比喻,繞路說禪。南宋時僧人法應收集「頌古」之作,編成《禪宗頌古聯珠集》,元代的普會接續法應的工作,編成《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在規模及內容上都大有增加。典源出自於《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一八,大意是說趙州從諗禪師在初次參見南泉普願禪師時,即表現得不尋常。對於普願禪師問他的問題,他並不直接回答,而是以另一種巧妙的方式應答,因此深得普願禪師的賞識。關於這段問答,後面的頌文則是說得很明白,意謂:即使是一把小草,有智慧的人也可以將它變成一尊佛像;也就是只要悟得禪理,則道時時刻刻存在我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領導、帶領。《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紅樓夢》第一回:「適因小女啼哭,引他出來作耍。」
沾沾自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朝見。後來,吳王濞和楚王戊起兵造反,時局很危急,景帝在宗室以及諸竇姓外戚中找不到能用的人,只好請竇嬰出來當大將軍,把吳、楚亂事敉平。之後竇嬰受到重用,被封為魏其侯。後來竇嬰當了太子栗的老師,景帝七年,太子栗被廢,竇嬰雖然極力諫爭,但不被採納,於是就稱病辭官。許多賓客辯士遊說他,他就是不出來。後來好不容易聽從梁人高遂的說詞,才又再出來做官。過了一段時間,宰相桃侯辭官,竇太后想請竇嬰來繼任,但景帝不贊成,並且說:「竇嬰這個人過於自滿,總是沾沾自喜,且行事輕率,不是能重用的人。」於是沒有起用他作宰相。後來「沾沾自喜」演變為成語,就用來形容自得自滿的樣子。
破鏡重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雖然他沒有見到樂昌公主,卻發現有一個僕役也在叫賣破銅鏡。徐德言款待他到自己住的地方,又拿自己的破鏡出來相合,果然是樂昌公主的半面破鏡。他才知道,原來樂昌公主已經成為隋朝功臣越國公楊素的寵妾。他很傷心,便在樂昌公主的那面破鏡上題了一首詩,意思是說雖然夫妻都還活著,卻再也無法團聚了。樂昌公主看了詩以後非常難過,再也不肯吃東西。楊素知道這件事情之後,非常感動,就讓樂昌公主回到徐德言身邊,這對夫妻終於能夠重新團圓。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破鏡重圓」,用來比喻夫妻離散或感情決裂後重新團圓合好。
過河拆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廢 除科舉制度的詔書,準備頒發下去。 書還未下達,地位略低於平章的參政許有王,又出來反對廢 除科舉制度。他對伯顏說:“如果廢除科舉考試制度,世上有才能的 人都會怨恨的。” 伯顏針鋒相對地說:“如果繼續實行科舉考試制度,世上貪贓枉 法的人還要多。” 許有王反駁說:“沒有實行科舉考試制度的時候,貪贓枉法的人 也不是很多嗎?” 伯顏諷刺他說:“我看中舉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參政一 個人可以任用!” 許有王不服氣,舉出許多當時中舉的高官來反駁伯額。伯顏當 然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於是兩人爭論得非常激烈。 第...
狼狽為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其他的狼看了,也跟著學牠的動作去拔草,眼看著草堆就要垮下來了,正巧遇到一群獵人經過這裡,把這個人救了出來。事後這些人一起挖掘這個洞穴,在裡面抓到了一百多隻的狼,就將牠們殺死,而大家都懷疑那隻老狼可能就是狽。後來「狼狽為奸」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彼此互相勾結做壞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喊、叫。如:「喚醒」、「呼喚」、「召喚」。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桓子野每聞清歌,輒喚『奈何』!」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