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1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孤注一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孤注一擲」原是一種賭博的行為。賭徒輸錢後,將身上所剩的財物通通拿出來,賭最後一把的輸贏,就叫作「孤注一擲」。文獻上,「孤注」一語可以在宋代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六記載的一段話中看到。這段記載提到了宋真宗時,因為契丹人入侵,宰相寇準建議真宗御駕親征。雙方會戰於距首都汴京三百里外之澶(ㄔㄢˊ)淵,宋戰勝遼國,並於澶淵定盟和解。真宗為此事更加器重寇準,卻引起大臣王欽若的嫉妒。王欽若有一次趁機向真宗說:「澶淵一戰,寇準是拿皇上當作孤注,和契丹人賭最後一把。萬一賭輸了,皇上豈不是就危險了?」這裡就用了「孤注」。至於「一擲」,出現得更早。在《晉書.卷八五.何無忌列傳》中,提到何無忌聯合劉裕等人,起兵征伐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6.舉出。[例]今天大家把所有問題端出來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把物體或液體傾倒出來。如:「倒茶水」、「倒垃圾」。唐.韓愈〈岳陽樓別竇司直〉詩:「開筵交履舄,爛漫倒家釀。」
花團錦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花朵錦繡聚集在一起。形容五彩繽紛、繁華美麗的樣子。《儒林外史》第一一回:「自己作出來的文章,又理真法者,花團錦簇。」《紅樓夢》第一七、一八回:「其槅各式各樣,或天圓地方,或葵花蕉葉,或連環半璧,真是花團錦簇,剔透玲瓏。」也作「花簇錦攢」、「花攢錦簇」。
飛黃騰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為人,正是因為有學問,治學唯勤,不勤勞的話無法有所成就。就好像有兩個小孩,從小一起玩耍嬉戲,還看不出來有什麼差別。後來一個勤學,另一個則否,等到他們都長大成人,勤學的孩子成為人中之龍,不勤學的孩子則庸庸碌碌。於是勤學的孩子仕途得意,如同駿馬飛馳而去,再也看不到他那庸碌不學有如蟾蜍的朋友。後來「飛黃騰達」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得意於仕途。
張冠李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錢希言《戲瑕.卷三.張公喫酒李公醉》1>唐武后時,有「張公喫酒李公醉」之謠。張公謂易之,昌宗兄弟也,李公謂中宗也,此即「薛王沈醉壽王醒」之意。一日士人有犯夜而非其罪者,舉此為辭,官遂命賦其事。士人援筆立搆數言,主者笑而釋之。此語流傳至宋,則宗門老宿,無不拈出來作對答人底話頭,味之卻真有不可思議道理在。其時又有「張公帽兒李公戴」,至今相傳又有「張三有錢不會使,李四會使卻無錢。」之諺,疑亦是此意耳。後世行市語有「張三李四」,皆非漫然無本。「魯酒薄,邯鄲圍」「罪生甲,旤歸乙」,事機莫測,曷足怪乎!諸老先生乃謂皆是亂說,然則聖人何以擇言於芻蕘。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明.田藝蘅《留青日札...
集腋成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官場現形記》第一一回:「他這會就去同人家商量,想趁此機會,捐個知縣班。果然一齊應允,也有二百的,也有一百的,也有五十的,居然集腋成裘,立刻到捐局裡,填了部照出來。」
畫龍點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代王嘉所編的《拾遺記》中,蒐集了許多古代的奇聞異事,其中有一篇記載著秦始皇時發生的一件怪事。傳說在始皇元年,有個小國獻給秦始皇一位手藝精湛的工匠,無論是畫畫、雕刻都相當拿手。他雕出來的動物每隻都栩栩如生,繪畫工夫更是了得,隨便一出手便是一幅壯麗的圖畫。他曾畫了幾隻龍鳳,每隻都像真的在飛一樣,十分傳神。但是都沒有點上眼睛,因為聽說點了眼睛就會真地飛走了。在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也提到張僧繇曾在金陵安樂寺的牆壁上,畫了四條龍,其中兩條一經點睛後,雷電大作,龍具有了生命,破壁飛上天去。後來「畫龍點睛」一語,就用來比喻繪畫、作文時在最重要之處加上一筆,使得全體更加生動傳神;後亦用來比喻做事能...
循規蹈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循規蹈矩」之循、蹈都有遵行、實踐的意思。規、矩則是指圓規和角尺,是訂定方圓的工具,引申為標準、禮法。所引典源《隋書.卷一四.音樂志中》裡,記載了皇太子出席宴會,入座後上酒,樂工演奏的歌辭第三章,大意是說:以禮來整治天下,使能共同輔佐朝庭。每一個人都能應規蹈矩,操行貞固;以音樂來教化天下,使能和睦風氣廣布,每一個人都能過著唱歌跳舞的快樂生活。後來「循規蹈矩」的成語就從這裡演變出來,用來形容遵守禮法,不踰越法度。「循規蹈矩」較早的書證如《朱子語類.卷一三七.戰國漢唐諸子》:「雖是卑淺,然卻是循規蹈矩,要做事業底人,其心卻公。」
閉門造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普賢菩薩。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修行。透過智慧開悟後,還須勤於修行,才能使本就存有的佛性透顯出來。未證成佛身時,即為三者未能融合,此時一佛二菩薩似乎是三個個體;當證成佛身時,三者則合為一體。欲修行者,必須先了解這個道理,然後順應因緣來修行,如此便能與佛祖最初的修行相應和。這就好像雖然關起門在家製造車子,但因為依循著一定的規則,所以成品能完全符合應行的軌跡。「閉門造車」這句成語在這裡原是用來比喻依循著一定的原則行事,後則轉用於比喻凡事只憑主觀辦事,不問是否切合實際。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