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1.858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侯方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一。孔尚任的《桃花扇》描寫了他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故事廣為人知。他自己寫的《李姬傳》也寫出了李香的明大義、辨是非、不阿附權貴的高尚品德。 著作《壯悔堂集》、《四憶堂詩集》 觀點早年曾參加復社,以「興復古學」為號召,因而得名。本是以「獎進後學」為目標的學術性團體,但是後來成為政治團體,涉入黨爭,惟對清初樸學經世致用哲學思想承傳影響甚巨。南明滅亡後,復社部分成員堅持抗清,復社遂成為抗清組織,於順治九年(1652年)被迫解散。 評價賈開宗《侯朝宗本傳》說他:「幼博學,隨父司徒公官京師,習知朝中事。嘗嘆曰:『天下且亂,所見卿大夫...
魚遊釜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綱派人安撫當地居民,並慰問張嬰,讓張嬰感到十分驚訝,前去拜見張綱。張綱表示同情他作亂的原因,對他曉以大義,並保證投降後可以讓他們安居樂業。張嬰原本就是因地方官過於暴虐貪婪起而為亂,現在聽到張綱這麼說,感激涕零地說:「荒裔愚人,不能自通朝廷,不堪侵枉,遂復相聚偷生,若魚遊釜中,喘息須臾閒耳。」意思是指自己一個荒涼邊遠的人,受了委屈無法上訴朝廷,又不堪官員的欺凌,只好相聚起兵為亂,自知為烏合之眾,有如「魚遊釜中」,危在旦夕,現在不過享有一時的偏安而已。「釜」是古代的一種用來烹煮食物的鍋子,張嬰的這句話用魚在鍋裡游動,看似無事,其實隨時都有被烹煮的危機,來比喻自己處境危險。後來「魚遊釜中」就是直接摘...
沽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利用手段謀取聲譽。《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傳.序》:「彼雖硜硜,有類沽名者。」《紅樓夢》第三六回:「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並不知大義。」也作「買名」。
知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禮法,明大義。《論語.先進》:「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後漢書.卷二八上.桓譚傳》:「天下知方,而獄無怨濫矣。」
微言精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精微的言論,切要的義理。參見「微言大義」條。清.鄭燮〈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讀易至韋編三絕,不知繙閱過幾千百遍來,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
私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家門。晉.潘岳〈西征賦〉:「甄大義以明責,反初服於私門。」《三國演義》第一二○回:「拜官公朝,謝恩私門,臣所不取也。」
將陋就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文經」。兩者的經書雖同,但內容實有出入,且兩派學者的治學研究態度更是大相逕庭,今文經學者偏重微言大義,被朝廷視為標準,由博士學官講授;古文經學者則偏重於名物訓詁,流傳於民間。因此兩派學說時見互相攻詰對立。劉歆是西漢末年的古文經學者,為劉向之子,他繼承父志,整理群書,編成《七略》,是《別錄》之後目錄學的重要著作。當時劉歆為了支持設立古文經的學官,撰〈移書讓太常博士〉,責備太常博士,認為他們不重視古文經的價值,只在今文經的斷簡殘篇中,做分析文句的瑣碎工作,態度馬虎,不求完備,這樣即使窮盡一生也無法對經書完全通曉。後來劉歆文中的「因陋就寡」演變為「因陋就簡」這句成語,比喻遷就簡陋的現有條件去做事...
慧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慧遠(334至416年),一生約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是出家前修學時期(334至354年),約二十年。第二期是皈依道安修習佛法時期(354至378年),約二十五年。第三期是南入廬山隱居弘法傳教時期(381至416年),約三十六年。其在廬山前曾在荊州約停留三年。=著作=生平著作有《大乘大義章》、《法性論》、《明報應論》、《沙門不敬王者論》、《沙門袒服論》等著作。其中除《大乘大義章》留存於世,餘或已佚失,或散見於《出三藏記集》、《弘明集》、《...
閉戶斲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閉門造車」之典源,提供參考。 #《祖堂集.卷二○.五冠山瑞雲寺和尚》1>所言三等普賢者,不是三人。一人行,行依行勝、劣、大義,三等普賢也。所言一人者,初頓證實際之時,即文殊;今隨緣行行之時,即普賢,故名為一人也,此是通取內證外化也。若以內證外化不同,故文殊、普賢兩人;若以通取能證、所證及眾行不同,即為三人也。此大教意說也。謂大經題云:《大方廣》者,所說之法,故即遮那2>是也;佛者,能證之人也,故即文殊3>是也;《華嚴》4>者,隨緣之行,故普賢5>是也。此旦6>一佛二菩薩7>,即為三人也。若欲修行普賢行者,先窮真理,隨緣行行8>,即今行與古跡相應,如似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耳!」 〔注解...
鏡像水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摩羅什通曉多國語言,譯筆簡潔暢達,為世所重。《遠什大乘要義問答》為鳩摩羅什與慧遠的問答錄,又稱《大乘大義章》、《鳩摩羅什法師大義》,書中闡明了大乘佛教的教義,並反覆論述有關法身的問題。佛家把地、水、火、風四種元素形成之物稱為「色」,非此四大元素所形成之物則稱為「非色」。凡色,至少具有色、香、味、觸四種感覺之一,例如水有色、味、觸,風則只有觸。若是非色之物,就像鏡中的影像,水中的月亮,看來好像有實體,其實觸摸不著,只是個幻象。後來「鏡花水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虛幻不實在。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