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1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希臘建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保存希臘風格的建築,以表現山形牆和柱頭的完美結構為主要特色。初用木材,後以大理石為主。嚴守形式法則,風格雄渾剛健,線條簡明統一。歷來以巴特農神殿(The Parthenon)為代表。
|
希臘化時期教育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元前一八八年,羅馬人占領了馬其頓、敘利亞;西元前一四六年,整個希臘半島都在羅馬人的控制之下。就文化觀點而言,希臘文化早已逐漸地擴散至地中海沿岸的大部分地區;至紀元前第三世紀,已經進入了所謂希臘化時期。此一時期,雖然早先的希臘教育家如柏拉圖(Plato, 427~347 B.C.)及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的教育理論依然有其影響,但是希臘化時期的教育家,如阿銳斯弟帕士(Aristippus, 435~350 B.C.)就著有〔論教育〕(On Education);狄奧法都(Theophrastus, 370~286 B.C.)被認為是亞里斯多德學說的詮釋...
|
希臘戲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源於西元前六世紀的希臘祭神儀式,初為滑稽歌舞,以亞里斯多芬最著名。至伊士奇始立悲劇,與索福克儷、幼里披底並稱為三大悲劇詩人。希臘戲劇是歐洲戲劇的起源。
|
希希罕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希奇少有的事物。《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大家一看,這可是希希罕兒,都在那裡納悶兒。」
|
希爾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希爾嘉(1904~ )是美國心理學家;出生於伊利諾州的貝立維爾(Belleville, Illinois)。先在伊利諾大學厄巴那校區就讀,獲學士學位;其後,於一九三○年在耶魯大學獲頒博士學位;戰時以非軍人身分,任職於戰爭資訊辦公室與戰爭生產董事會(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 and War Production Board);一九三一年結婚,育有子女二人;一九二八至一九六九年間,先後擔任耶魯大學心理學講師、助理教授、教授;自一九六九年起,歷任史丹佛大學講座教授、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委員、史丹佛大學行為科學高深研究中心研究員、美國心理學會會長;並曾獲頒:實驗心理學者學會...
|
拉達克里希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拉達克里希南(1888~1975)出生於印度蒂魯達尼(Tiruttani),即現在的安達省(Andhra Pradesh),是哲學家、教育家及政治家。
拉達克里希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就一直長期從事教學及學術生涯。他先後任教於麥索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ysore)、加爾各答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alcutta)和牛津大學(the University of Oxford)等校。後來出任安得拉大學(Andhra University)及巴那拉斯印度大學(Banaras Hindu University)的副校長,再轉任德里大學(D... |
希臘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希臘人在劇烈的歷史變遷、擴張與發展的過程中,曾經形成了一個以希臘半島和周圍島嶼的本土為中心的廣闊世界。此希臘世界北至黑海北岸,南達埃及沿岸,東至小亞細亞,西抵南義大利,在這個世界中,並未形成大一統的國家。各地的希臘人大都築城而居,建立自己的城邦(city state)。這些城邦最初是聚集在一起的氏族部落,後來演變為新的政治國家;各城邦間彼此各自獨立,但也不時結成各種性質的集團或聯盟,以對任何併吞與奴役他們的外來勢力進行頑抗。希臘主義就是指由希臘各城邦所組成的希臘文化,在希臘人情感與行動方面所展現的統一性(unity)。
古希臘社會除了是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 |
希望間翅舟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種前翅長約 23-27mm;雄蟲觸角短雙櫛齒狀而漸變細,雌蟲者絲狀;頭部與胸部灰褐色,胸部背方有一大面積豎起之淡褐色鱗片叢;前翅亞基線明顯黑細線,此線內側色調呈帶橄欖綠色之褐色,其餘藕褐色;後翅暗褐色體。外觀近似褐綠間掌舟蛾(Mesophalera bruno),然兩者在臺灣之海拔分布未重疊,棲息於海拔1500m以上山區而該種於1000m以下,此外本種前翅翅身較狹窄且中段無灰白色暈。
|
希斯汀禮拜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位於羅馬梵蒂岡內的教皇禮拜堂。建於西元一四七三年,一四八一年完工。側牆上的壁畫作於一四八一至一四八三年,最偉大的傑作是米開朗基羅的拱頂畫和「最後的審判」。是教皇的選舉會場及舉行重要祭典的地方。
|
哈希汀舞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宗教舞蹈名。Hasidin又稱Chassidim,是東歐波蘭地區的一支猶太密契性教派,由以色列人巴爾珊(Baal-Shen)在十八世紀中葉之前所創立。巴爾珊生於1700年,相信歡樂、歌曲以及舞蹈是最崇高的祈禱形式,而隨著歌唱旋律一面跳舞便形成哈希汀教派禮拜儀式的一部份,他教學的原則基於愛 ── 上帝之愛與人類之愛;雖然被猶太教法典傳統主義者視為異端份子判處死刑,但哈希汀主義越來越盛行,直到十九世紀結束時,歐洲有半數以上的猶太人屬於此教派,不過後來因其本身內部的腐化而沒落。做禮拜時,許多哈希汀的旋律,富於冥想歌調,只有歌聲而無歌詞;歡樂的曲調,伴隨神祕之圓形舞蹈,這些舞蹈包括《泰德梅爾之舞》(D...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