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1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96.878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討論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進行探討,以尋求答案或能為團體大多數成員所接受的意見(註1)。討論法重視在教學過程中讓討論者自由發揮想法,並藉由意見的交換彼此接納、容忍和尊重,進而發展思考和價值判斷的能力。(方郁琳,1997b) 適用時機1.熟悉課程內容2.研討爭議性問題3.解決多種答案的問題4.建立或改變個人行為5.培養民主參與精神(方郁琳,1997b) 討論的功能黃光雄(1991)將功能分為認知與情意部分,再由兩者發展出技能部分。 (一)認知方面1.討論前需熟悉教材、了解內容,因此透過熟悉教材培養組織漢綜合能力。2.討論中檢視自己的行為、感覺和信念...
教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教導訓誡。[例]父母教訓子女時,不該一味責罵,有時也要聽聽他們的想法
瑞吉歐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一些假設。再者,老師鼓勵孩子用不同方式,像是繪圖、雕刻、扮演、堆積木、拼貼畫及黏土等等來表達他們的想法。另外,師生的討論、對話是課程方案發展的方式,教師藉由提出開放式的問題來刺激孩子思考,並衍生出更多的想法,延伸課程方案的發展。
隔離作用(Isolati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olation)與理性作用(Intellectualization)的區辨在於,前者是將自我情緒與想法或生活事件進行隔離處理,隔離的情緒可能是短暫的。例如警察以圖片描述一個殺人犯之詳細說明中,並未顯露對犯人的情緒反應;又如銀行行員遇到搶劫在當時表現處變不驚,但事後害怕不已。另外像醫學院學生能夠專心解剖大體而不會想到死亡等等。理性作用則是屬於隔離作用的一種類型。在某情境下,個體常過度以抽象想法進行擴大解釋,並將自己置身遠處,避免讓捲入焦慮的情緒中,...
壓抑作用(Repressi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衝動驅進潛意識裡。意即,自我(ego)將不容於超我(super ego)的慾念、具威脅性、令人痛苦的想法與感覺、或不為社會所接受的衝動,排除於意識之外的過程,並壓入潛意識層面中。不被超我所接受的,包括許多無法被意識接受的非分有害的想法、念頭、記憶、感受、願望、觀念、情感、衝動、慾望等。把對於個體威脅太大的訊息,藉由打消或強加壓抑,從意識知覺裡排除,使其訊息退縮至思想中的無意識部分。當個體下意識地將極度痛苦的經驗或慾望,潛抑至無意識之中,個體試圖將其...
人各有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每個人有自己的志向和願望。如:「鐘鼎山林,人各有志,不可強求。」明.無名氏《金雀記》第八齣:「此乃人各有志,志各不同。大抵名公夙成蘊藉,非俺輩所能深知。」
心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意思、意念。如:「我辭職的心意已定,絕不更改。」《七俠五義》第三五回:「他便思前想後,總要把顏生害了才合心意。」
2.情意、心情。如:「送上薄禮,聊表心意。」《文選.古詩十九首.青青陵上柏》:「極宴娛心意,戚戚何所迫。」《兒女英雄傳》第五回:「又恰恰的碰上了他那一腔酸心恨事,動了個同病相憐的心意。」
注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訴學生:「這個部分明天要考」。這樣也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當然,哪些內容重要,哪重要,學生也有他自己的想法。他自認為重要的部分會學得比較好,因為他會對那些內容給予較多的注意。老師也可以教導學生辨認課文哪些內容是重要的,然後多加注意。這樣做可以增加他們對教材的理解。(註1) 關鍵字中文: 注意英文: Note 參考書目註1Robert E. Slavin(2005)。教育心理學,頁207。台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註2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頁40-41。台灣東華書局。
摩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爭執或衝突。[例]因為個性、想法、習慣等不同,人與人之間難免發生摩擦。
距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指認識、感情等無形物的差距。如:「他們師生倆的想法有很大的距離。」「由於價值觀的差異,兩人的距離已越走越遠了。」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