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0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88.792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齒獸(未定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等隻大小,身體短而寬,頸短,頭骨大,上頜有兩顆顯著的大齒,其餘齒退化成角質板狀,素食性。齒主要用以挖掘植物柔軟的地下莖,故常嚴重磨損,嚼草則依靠類似烏龜的角質喙。 分布於Sokolki , Malaya Severnaya , Dvina River , North Russia(北俄)
牧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狗。具有忠誠、溫和、聰明等特性。可看顧羊群或驅趕離群羊隻歸隊,並可抵禦狼等野獸的侵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色黑而善於奔跑的狗。宋.王邁〈觀獵行〉:「或言盧頑,獸走不能劫。」
馬齒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謙稱自己年歲已高,體力漸衰。《後漢書.卷六五.皇甫規傳》:「臣素有固疾,恐馬齒窮,不報大恩。」也作「馬齒殲」、「馬齒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貴的狗。如:「本店所售,均是血統純正的名。」
亞洲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uon alpinus (Pallas, 1811)
外型似,但頭較短、吻較寬,體色多變化,一般背部為鏽紅色,腹部顏色較淡,尾末端黑色;北方個體冬季毛長而密,亮紅色,夏季毛短而疏,顏色較淡;頭軀幹長88~113公分,尾長40~50公分,肩高42~55公分,雌性體重10~17公斤,雄性15~21公斤。
西伯利亞南部與俄國境內的中亞地區到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但不包括斯里蘭卡。
居住在沙漠以外的各類棲地,但較喜森林地區,會自己掘洞、利用其他動物的洞,或利用石縫為窩,任何時間都可能活動,但晨昏活動較多,會成群捕獵體型較自己大的動物為食,包括鹿、豬、羊等,但也會吃鼠類、昆蟲和腐肉;族群密度約每平方公里0.35~0.9隻,群居性,一群平均8.3隻成體,通常包括配偶與其子代,活動範圍約40平方公里;交配季為9~11月,小豺在11~3月出生,懷孕期60~62天,一胎4~6仔,小豺70~80天離開窩穴,7個月大時加入捕食,圈養下壽命可達15~16年,因有可能攻擊牲畜與人類而被捕殺,現為〈華盛頓公約〉附錄二的物種。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食肉目(Order Carnivora)
科(Family Canidae)
牙盤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史記.卷一○.孝文本紀》:「高帝封王子弟,地牙相制,此所謂盤石之宗也。」指分封宗室諸侯王,以鞏固王室。唐.元稹〈論教本書〉:「出則有晉、鄭、魯、衛之盛,入則有東牟、朱虛之強,蓋所謂宗子維城,牙盤石之勢也。」也作「盤石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義行的狗。如:「這隻狗為了救主人而犧牲,真是令人敬佩的義!」
臺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土產的狗種。體型不大,警覺犀利。以忠心、強悍的特性著名於世。
克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Madoqua kirkii (Gunther, 1880)
小型羚羊,鼻吻長,可能有讓空氣緩慢通過鼻腔,調節體溫與減少水分散失的功能,只有雄羚有角,角有環紋,基部較粗,略有縱溝槽,常會被額頭上的叢毛遮住;皮毛軟而光滑,背部灰黃到紅褐色,腹部灰到白色;頭軀幹長52~72公分,尾長3.5~5.6公分,肩高30.5~43公分,體重3~7公斤。
索馬利亞極南部、肯亞中部和南部、坦尚尼亞北部和中部、安哥拉西南部、那米比亞。
棲息在乾燥但有植被可躲藏的地區,受驚擾時會快速以“之”字形的跳躍奔跑路徑逃開,並發出「dik-dik」的叫聲,晨昏或夜晚活動,性羞怯,食物包括草和葉,族群密度每平方公里24隻,雨季時族群密度可能更高,配偶和子代固定棲息在5~20公頃的領域上,家庭成員都會以尿、糞標示領域,但雄羚負責防衛領域,小羚7~8個月大就會被逐出家庭外;雌羚一年可生2胎小羚,通常在雨季開始或結束時,也就是11~12月和4~5月出生,懷孕期169~174天,一胎通常1仔,出生時體重600公克,6週斷奶,雌羚15~18個月即可初次生殖,野外壽命可達10年,圈養下壽命可達14年3個月,由於較少被捕捉,數量還算穩定。
T0000000886--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T0000001010--偶蹄目(Order Artiodactyla)
T0000001020--牛科(Family Bovidae)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