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497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金銀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祭拜時燒化給鬼神、祖先的紙張,有金紙和銀紙兩種。金紙形式多種,主要是為了配合所祀神佛位階不同而設計的。銀紙則分為大銀和小銀兩種,大銀限於先祖忌辰或人死亡時使用,而小銀則是在普渡、祭拜先祖及陰鬼時焚化。
下元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陰曆十月十五日,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簡稱為「下元」。道教以下元節為水官解除厄運而舉行普度儀式,民間亦在此時祭拜祖先、神靈以祈求福祉。也稱為「下元日」。
設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陳設死者的靈位以供人祭拜。《文明小史》第二五回:「誰想他父親一病死了,濟川就想照外國辦法不守孝,不設靈,早早擇地埋葬。」
情不自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傳陰曆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二星相會之期,稱為「七夕」。舊俗婦女此夕必備陳瓜果、鮮花、胭脂於庭中向天祭拜,以期擁有姣美的面貌;並對月引線穿針,以期雙手靈巧,長於刺繡織布,稱為「乞巧」。詩中描述的女性看到七夕如影隨形的月亮時,想起乞巧的傳說,因此「情來不自禁」,一時感情激動,便也學著傳說在月下引線穿針,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美、手藝更靈巧,以得到美好姻緣。後來典源文獻裡的「情來不自禁」,演變成「情不自禁」這句成語,表示感情激動得無法自我控制。
不妄言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苟言笑」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禮記》是一本記述古代禮儀的書籍,其中的〈曲禮〉篇是講述日常生活所應做到的小節,有一段就是在教導為人子女者與父母相處時的禮節,在家裡時不能處在尊貴的西南方,坐位時不能坐在正中,行走時不能走在中間,站立時不能在門中央。舉行饗禮時不能做主人,須由父母決定;祭祀時不能做受祭的尸,以免接受父母的祭拜。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也要聽從父母的話,父母不在眼前也要像他們在左右一樣。不登上高處,不走到深谷邊,不去從事危險的活動,不要讓父母擔心。也不隨便毀謗人,不隨便嬉笑,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謹守本分。後來「不苟言笑」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不隨便談笑,態度嚴肅。
奉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祭拜。《西遊記》第一九回:「三藏下馬奉拜,那禪師用手攙道:『聖僧請起。失迎、失迎。』」
烈紙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焚燒紙錢,祭拜鬼神、亡魂。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你去那受刑法屍骸上烈些紙錢,只當把你亡化的孩兒薦。」元.無名氏《硃砂擔》第四折:「並不曾見烈紙錢將咱祭,倒去熬粥湯送他吃。」也作「烈紙」、「化紙」。
祭東施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元宵節的民俗。傳說戰國時人東施雖貌醜,而女紅極佳,許多姑娘皆來就教。後於元宵夜時,為撿拾掉落於糞坑的繡花鞋而不幸溺斃。後世少女乃於元宵夜備糖果及一隻小鞋於廁前祭拜,祈求學好女紅。
求神拜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到處祭拜鬼神,祈求保祐。如:「求神拜鬼,祈禱闔家平安。」也作「拜鬼求神」、「求神拜佛」。
飯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戰國時,屈原投汨羅江而死,楚國人民為表哀痛,以竹筒貯米投水以祭祀。見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後以飯筒指粽子。宋.蘇軾〈和黃魯直食筍次韻〉:「尚可餉三閭,飯筒纏五采。」宋.周紫芝〈競渡曲〉:「飯筒角黍纏五綵,楚俗至今猶未改。」
2.竹筒飯。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