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55.104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完璧歸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代,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換取趙國的和氏璧。趙王因宦者令繆賢推薦,召見藺相如,並且問他對這件事的看法。藺相如不想使秦國有攻打趙國的口,主張送和氏璧到秦國去,完成與秦國十五座城池的交換。並說:「君王如確定沒有合適的人選,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真的給城,璧就留給秦國;不給,我會將和氏璧完好的送回趙國。」於是趙王派他帶著和氏璧西行入秦國。到了秦國,藺相如發覺秦王並不是真正想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和氏璧,於是在秦王欣賞和氏璧時,假意的說璧上有瑕疵要指給秦王看。等和氏璧回到他的手上,立刻後退了幾步,倚柱而立,氣得頭髮豎立,頂起帽子,便以要擊碎和氏璧來威脅秦王。秦王沒有辦法,只好答應他齋戒五天的要求。...
空穴來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頃襄王愉快的說,【這是我和老百姓們共有的呀!】宋玉因為頃襄王淫樂無道,把他老師屈原貶到了漠北,想著【風】這件事情來諷刺頃襄王,就說﹕【這風是大王你獨有的,老百姓哪有資格和您共有呢?】頃襄王覺得風是不分貴賤的,現在聽說是他獨有的,倒覺得奇怪了,就把宋玉叫來,叫他說說道理。宋玉說﹕【皇宮裡面,因為地方清靜,產生的風自然清涼,這是屬於貴族的;而老百姓們因為住在陋巷裡,產生的風自然都夾有泥沙惡臭,那種風才是屬於老百姓,怎麼能跟大王向受的這陣涼風相比呢?】 4.相似、相反詞 相似詞無風起浪、無中生有、吠形吠聲、流言蜚語、子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晨光初發,天明。宋.蘇軾〈赤壁賦〉:「相與枕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平步青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登龍門 相反詞命途多舛 一波三折 時運不濟 身敗名裂 5.例句古代的許多隱者雖隱居終南山中,卻長盼能此平步青雲。
金蟬脫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金蟬成蟲時會脫殼而出。後用以比喻計謀脫身。[例]他用了一招金蟬脫殼的計策,躲過了一劫。
布魯納(Jerome_S._Bruner)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後難度漸升高,範圍漸擴大,終而學習到完整的知識。即布魯納(J. S. Bruner)所指任何科目都可某種方式教給任何兒童的概念。發現式教學布魯納提出以人為學科中心取向的發現式教學(Discovery Learning)。係指學生在學習情境中,經由自己的探索尋找,從而獲得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 教學理論四項原則動機原則:學習要有動機(motivation),兒童必須先得喜歡學習,願意學習,而後教學才有效果。結構原則:結構是指教材組織而言,Bruner認為,任何知識的傳授,只要在教材組織結構上能配合兒童學習心理,都可以達到教...
苦心孤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苦心孤詣」的「苦心」,最早見於古詩十九首中的〈東城高且長〉:「〈晨風〉懷苦心,〈蟋蟀〉傷局促。」詩中的〈晨風〉見於《詩經》,是描述婦人思念丈夫久出不歸的詩。詩中「鴥(ㄩˋ)彼晨風,鬱彼北林。未見君子,憂心欽欽」句,婦人行蹤飄忽的晨風,仍然會回到樹林之中,反問遠行的夫君為何不肯回來,隱含了對現實生活的苦悶,有勞苦憂心的意思。屈復(西元1668∼1744?),清陝西蒲城人,字見心,號悔翁,晚號金粟道人。朝隆元年舉博學鴻詞,不就。沈德潛謂其不屈節,是有守之士。二十七歲出遊,行遍南北,自稱「七十有七齡,半百在行旅」。熟悉古今興亡之事,詩作多緬懷往事。著有《弱水集》。在〈論詩絕句〉中,屈復自述其創作...
一諾千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諾千金」原作「季布一諾」。據《史記.卷一○○.季布欒布列傳.季布》載,漢代初年有一位叫季布的人,他樂於助人,很講信用,凡是答應過的事,一定會設法辦到,因此享有盛名。當時有一名叫曹丘生的楚人,好以財物結交有權勢的官員,以抬高自己的身價。他聽說季布作了大官,就請求竇長君介紹他去見季布。但是竇長君跟曹丘生說季布不喜歡他,勸他不要去,但曹丘生還是央求竇長君寫介紹信,竇長君勉為其難地答應。曹丘生拿了介紹信就馬上去拜訪季布,見到季布後,就深深作揖,並且說:「楚人有一句諺語說:『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你在梁、楚一帶的名聲之所以能這麼大,都是我幫你傳揚的,大家都是楚人,為什麼你一直拒絕見我呢?」季...
惱羞成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妹的父親是個尚氣節的人,平日不喜歡其上司趨炎附勢的作法,因此不肯答應,上司見自己被拒絕,便老羞成怒,公務之便,彈劾十三妹之父,將他下獄害死。文中的「老羞成怒」,與「惱怒成怒」的意思相同,都是極為羞惱,轉而發怒恨人。後來「惱羞成怒」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因羞愧到極點而惱恨發怒。出現「惱羞成怒」的書證如《三俠五義》第七回:「當時被小婦人連嚷帶罵,他才走了。誰知他惱羞成怒,在縣告了,說他兄弟死的不明,要開棺檢驗。」
居安思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有一次幾個諸侯國聯合攻打鄭國,鄭國人相當害怕,就準備禮物要去賄賂其中最大的晉國,用以求和。鄭國一共送了三名樂師,裝配齊全的兵車一百輛,各種樂器以及歌女十六人給晉國。晉國國君晉悼公看到後,非常高興,將半數的樂器與歌女賜給大臣魏絳,感謝他對國家的貢獻。但魏絳卻謝絕了晉悼公的贈禮,並此機會向悼公進諫說:「今天國家這樣的強盛,是因國君您的才能及眾臣的同心協力,我個人哪有什麼貢獻呢?但臣希望您在享樂的同時,不要忘了國家大事。《書經》裡有句話說:『處於安樂的時候,要想到危險可能隨時會出現。』這樣才能及早做防備,有了防備就不怕災難。我斗膽以這句話規勸您。」晉悼公說:「您的教訓我豈敢不接受?但是沒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