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682.4829 ms
共 108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張士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321~1367)小字九四,元朝泰州(今江蘇省泰縣)人。元末群雄之一。本從事運鹽業,後據吳中,自稱吳王,後為明將徐達、常遇春所擒,自殺身亡。
|
一片至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滿心的真摯與誠懇。《兒女英雄傳》第一回:「聖人望下一看,見他正是服官政的年紀,臉上一團正氣,胸中自然是一片至誠。」
|
中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發自肺腑的真情。《文選.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二族俱榮,流祚後嗣,以明雅素中誠之效。」《文選.張華.答何劭詩二首之二》:「是用感嘉貺,寫心出中誠。」
|
明誠合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誠合一」為張載講學宗旨之一。張載論學,以天人合一、體用合一為旨,故於知行二者之關係,不取先知後行之說,而取知行相輔不能偏廢之義,且與仁義合一、動靜合一之理相貫通。張載在[至當篇]中指出:「仁,體之常也;義,仁之動也。」又說:「仁通極其性,故能致養而靜以安,義致行其知,故能盡文而動以變。」「蓋仁者,感於物而啟,而不待感而始有,性之藏也。人能心依於仁,則不為物欲所遷,以致養於性,靜存不失。義者,心所喻之物則,如者,仁所發見之覺。誠之明,知之良,因而行之,則仁之節文具,而變動不居 ,無所往而非仁矣。」「仁者,體之常,貫動靜而恆者也,仁存而必動,以加於物,則因物之宜而制之,義也。行無非義,則盡...
|
通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祈禱、禱祝。《通俗常言疏證.鬼神.通誠》引《瑞筠圖劇》:「請帖香,待小道通誠。」也作「通陳」。
|
洪自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明朝人,生卒年不詳。師承宋儒性理之學,而深有得於釋、老二氏之精髓。為人坦蕩恬淡,能放懷於名利之外,而以敦品勵德、篤學自適為志。著有《菜根譚》一書。
|
誠信原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導一切法律行為,以期實現公平正義的基本原則。也作「帝王條款」。
|
心誠意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意誠正而純潔。《紅樓夢》第五八回:「甚至於葷羹腥菜,只要心誠意潔,便是佛也都可來享。」
|
攄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開誠。如:「吾人當攄誠相待。」
|
血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赤誠、至誠。唐.白居易〈論制科人狀〉:「所以密緘手疏,潛吐血誠。」也作「血忱」。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