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9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76.324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推己及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宋.朱熹〈與范直閣書〉:「學者之於忠恕,未免參校彼己,推己及人,則宜其未能一於天,安得與聖人之忠恕者同日而語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倉猝、突然。《漢書.卷六○.杜周傳》:「卒搖易之則民心惑,若是者難施也。」《聊齋志異.卷二.蓮香》:「卒見,大驚曰:『蓮姊復出耶!』」
苟延殘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勉強存續生命。《西遊記》第三一回:「欲要自盡,又恐父母疑我逃走,事終不明。故沒奈何,苟延殘喘,為天地間一大罪人也。」也作「苟留殘喘」、「苟延殘息」。
巧言令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話說得很動聽,臉色裝得很和善,可是一點也不懇。《論語.學而》:「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西遊記》第三二回:「你做出這樣獐智,巧言令色,撮弄他去甚麼巡山,卻又在這裡笑他!」
名副其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名實相副注音︰ㄇ|ㄥˊ ㄕˊ ㄒ|ㄤ ㄈㄨˋ漢語拼音︰míng shí xiāng fù釋義︰猶「名副其實」。見「名副其實」條。 01.《後漢書.卷七○.鄭孔荀列傳.孔融》:「昔國家東遷,文舉盛歎鴻豫名實相副,綜達經學,出於鄭玄,又明《司馬法》,鴻豫亦稱文舉奇逸博聞,怪今者與始相違。」(源) 02.《明史.卷一六四.黃澤列傳》:「科舉所求賢,必名實相副,非徒誇多而已。」 參考詞語︰名實相符注音︰ㄇ|ㄥˊ ㄕˊ ㄒ|ㄤ ㄈㄨˊ漢語拼音︰míng shí xiāng fú釋義︰猶「名副其實」。見「名副其實」條。 01.五代漢.王定保《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題名遊賞賦詠雜紀》:「斯乃...
循序漸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次序與步驟逐漸推進。宋代大儒朱熹〈答邵叔義書〉一文中談到作學問的方法時便曾說道:「讀書窮理,積其精,循序漸進,然後可得,決非一旦慨然永歎,而躐等坐馳之所能至也。」意思就是說:作學問必須靠意,一點一滴地累積,逐漸地深入推進,絕對不能想要一下子就成功。
樂不思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蜀9>,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如尊命!」左右皆笑。 〔注解〕 (1) 司馬文王:司馬昭(西元211∼265),字子上,三國魏溫縣人。司馬懿的次子,司馬師之弟。曹髦在位時,繼其兄司馬師之後為大將軍,專擅國政,自為丞相,後封為晉公,加九錫。死後,其子司馬炎篡魏稱帝,建立晉朝,追尊為文帝。 (2) 禪:劉禪(西元207∼271),字公嗣,小名阿斗,三國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性平庸,無治國之才。即位後,得諸葛亮輔佐,惜諸葛亮死後,國勢漸衰,後降於三國魏。 (3) 蜀:三國蜀漢(西元221∼264),劉備以宗室稱帝於蜀,繼承漢統...
孑然一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孑然一身」源自「孑然」一詞,見於三國吳陸瑁進呈孫權的奏章。三國魏明帝時,遼東太守公孫淵謀反,與吳國密商抗魏之事。吳主孫權為顯示合作的意,故遣使赴遼東。但孫權此舉,卻反使公孫淵害怕會立刻引發魏國來攻,於是變節,斬了吳國來使,並將首級送至魏。孫權得知公孫淵背盟,大為憤怒,打算親自帶兵征討公孫淵。當時丞相陸遜之弟陸瑁以為不妥,上書勸阻道:吳與遼東距離遙遠,軍隊長途遠征,必然疲憊,恐怕難以取勝。況且公孫淵與魏國的關係不明,要是到時候魏國發兵來援,戰勢將更加不利。又即使公孫淵「孑然無所憑賴」,手下人馬因畏懼征戰,四散奔逃,則將導致以後很難將他們一網打盡。陸瑁文中,「孑然無所憑藉」一語是指公孫淵無外援...
潛移默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潛移默化」。見「潛移默化」條。 01.明.文徵明〈王武寧去思頌〉:「惟夫濬德淵微,潛濡默被,出於至,而泯於無跡。」 參考詞語︰默化潛移注音︰ㄇㄛˋ ㄏㄨㄚˋ ㄑ|ㄢˊ |ˊ漢語拼音︰mò huà qián yí釋義︰猶「潛移默化」。見「潛移默化」條。 01.明.呂新吾《呂語集粹.卷四.治道》:「但盡薰陶之功,不計俄頃之效,然後民知善之當為,惡之可恥,默化潛移,而服從乎聖人。」 02.《福惠全書.卷四.蒞任部.待紳士》:「而賢者聞風知勸,益加自愛,不肖者返衷自愧,亦爭事《詩》、《書》。其于風教,默化潛移,正自不小。」
本末倒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大學》大學1>之道,在明明德2>,在親民3>,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其意;欲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意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解〕 (1) 大學:博學。 (2) 明德:至德,指人生之初所秉賦於天的最美...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