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8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德洛希耶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於1980年由其藝術指導羅伯.德洛希耶(Desrosiers)創立,以加拿大多倫多為基地,並於加拿大及世界各國巡迴演出,該舞團最著名的特點為其舞作是結合舞蹈、默劇、太極及雜技的作品,並配合各種攝人的特技效果、多媒體片段炫目的服裝及佈景,以及專屬加拿大樂師綜合東、西方、非洲以及使用各式各樣樂器為其配樂。自建團以來,德洛希耶編出的著名舞碼包括《惡劣天氣》(Bad Weather)、《巴渡飯店》(L'Hotel Perdu)、《銅噴泉》(Brass Fountain)、《鏡子》(Mirror)、《崩解》(Avalanche)、《夜丑》(Night Clown)以及長篇巨製《終極城市》(Ultr...
舞團提供。
|
珀姆芭蕾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珀姆國家芭蕾舞團」(Perm Ballet)被公認為是蘇俄三大芭蕾舞團之一,與「基羅夫芭蕾舞團」(Kirov Ballet)及「波修瓦芭蕾舞團」(Bolshoi Ballet)齊名,珀姆是蘇俄Ural(烏拉山)邊界地區的城市,早自1821年即建立了劇院,1870年首次有歌舞劇演出。自1985年開始經常有芭蕾伴隨歌劇演出,1925年更建立了獨立的芭蕾練習室(Ballet Studio),1926年開始即有單獨的芭蕾演出,早期舞碼包括古典與當代的舞作,二次大戰時,「基羅夫芭蕾舞團」自列寧格勒撤退至後方,駐紮在柏姆芭蕾舞團所在,現在稱為莫洛托夫(Molotov)城,掀起全城的芭蕾熱,「基羅夫...
舞團提供簡介。
|
右舞臺 (1)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劇場術語。鏡框式的舞臺將舞臺劃分為九個表演區,以演員在舞臺上面對觀眾為準,其右邊方向為右舞臺。〔見Center Stage〕
J. P. Mobley《Dictionary of Theatre and Drama Terms》、臺灣劇場資訊與工作方法。
|
倭舞;大和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日本古代舞蹈,又稱《大和舞》或《和舞》。「大和」是日本國之古稱,因此《大和舞》廣義而言,是相對於外來舞蹈,為所有日本固有舞蹈之總稱;狹義而言,是專指大和地方(今奈良縣)的民俗舞蹈,現在的《倭舞》皆已雅樂化。自古宮中舉行大嘗祭時皆採用悠紀地方的節會舞蹈而神社祭祀節日,也有《倭舞》的演出。這種演出在應仁之亂(1467)時中斷,直到寬延元年(1748)的大嘗會中,才又恢復。以《倭舞》在神社祭典節日之中演出者有:伊勢神宮及春日神宮。伊勢大山阿夫利神社在八月二十八日奉神的《倭舞》,也稱《巫女舞》,是傳自奈良春日大社,為神樂的一種。春日的這種神樂舞,加入手的動作,由十到十五歲左右的少年演出。舞者由原...
《民俗藝能辭典》、《日本舞踊辭典》。
|
行進舞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在新赫布里地群島的馬勒庫拉和附近小島上,循環禮儀然本(Ramben)和馬基如(Maki-Ru)中最高潮時所表演的簡單行進舞蹈。鄰村的賓客到達時即跳此舞;馬基如的最後禮儀,當獠牙野豬被帶來當牲禮時亦表演此舞;另外,供作新鑼的木頭由內地渡海運到時,由馬基男人(男子成年禮之入會者)表演杜瑞那別舞(Turel Na-Mbe)和此舞。舞名Na-Rel字根「走路」,此舞的表現動作特點是沈重的重踏舞步,全身的重量帶到每隻腳的足踝和腳底。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悌拉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為西班牙一種6/8拍子之舞,源自《方當戈舞》〔見(Fandango)〕。通常以吉他伴奏。並有歌唱。著名之悌拉那舞者瑪麗亞.羅莎利奧.弗南黛玆(Maria Del Rosario Fernandez)有《悌拉那女士》(La Tirana)之譽。著名畫家戈雅(Goya, 1746-1828)並為其畫像。葡萄牙亦有《悌拉那舞》。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棍盾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原為孟加拉之森達部落(Santal Tribes)的一種劍與盾之舞蹈。常在戰鬥出征之前夕,或勝利歸來之際表演。其後則以棍易劍。通常在夜間火把照明之下演出。舞者在圓圈中,揮動棍與盾而舞。在圓圈中心為鼓手。每一舞者身纏腰布,帶腳環與項鍊。在舞蹈中,觀眾則在圈外提米酒,以葉子捲成之管子,將米酒灌入舞者飢渴之喉中。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瓦坎巴族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非洲肯亞瓦坎巴人「保留區」內演出的部落舞蹈。瓦坎巴人跳舞有他們自己的用意,絕非用來展示。婦女們站成分開的兩排,男子在另一行面對婦女跳舞,幾乎形成一閉合的直角。女舞者以精準節奏踩著重踏步,揚起一片塵土,她們的軀幹或直起或彎曲,完全配合八個鼓手的節奏,這些鼓手坐著,靠雙膝使鼓保持平衡。男子穿著有數種顏色的長衣覆於短褲之上,頭戴高的羽冠;婦女穿著短黑裙,全都赤足。當男子高躍時興高采烈地笑著,婦女則嚴肅而認真;所有動作手臂都伸展張開。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外轉細碎舞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術語。外轉細碎舞步〈pas de bourrée en tournant en dehors〉。第五位置,左足在前或在後,半蹲〈demi-plié〉,左足小投伸〈dégagé〉到旁第二離地一點的高度(亦可左足在前,直接由右足半蹲〈demi-plié〉,左足在後足頸位〈sur le cou-de-pied derrière〉來開始),左足上昇到後第五位置半足尖踮立上〈demi-pointes〉;同時向左,外轉半圈;右足接著打開至旁第二踩到半足尖踮立上〈demi-pointes〉,並同時完成左轉後半的圈回到面對正前;把左足再帶進至右足之前第五位置半足尖踮立上〈demi-pointes〉,再足跟下地...
Gail Grant《Technical Manual and Dictionary of Classical Ballet》1982、Gretchen Ward Warren《Classical Ballet Technique》1989、Agrippina Vaganova《Basic Principles of Classical Ballet》1969.
|
閨帽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為羅馬尼亞境內薩克遜居民的一種婚禮舞。「Borten」乃指一種花盆式的帽子,為未婚女子所戴,是用紙板覆以黑色天鵝絨製成。垂下的寬絲帶幾達衣服邊緣,絲帶的顏色,各村都不相同。新娘於婚後便不戴這種閨帽。婚禮之夜,來賓中的已婚婦女手牽手,而新娘則頭戴閨帽,由兩位女儐相陪同,來到她們之間;大家形成一個大圓圈來回繞著房間,有時向圓心密集,有時向外擴散;有意無意間,圓圈會打開,當所有的人衝進院裡時,仍然互牽著手。隨即展開一場逗趣的爭奪戰:有一青年男子試圖偷取新娘的閨帽,而新娘的弟兄、親戚,則嚴加防衛。不過,結果自然總是失去閨帽。當女儐相領著新娘進入房內,同時,會鄭重地為新娘戴上新的白帽及面紗,以及銀...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