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7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安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國名。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到安息,後遂有往來。與中國交通頗早,佛教興盛,有高僧安清等多人入中國傳教。見《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傳》。也稱為「帕提亞」。
置身度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融眼看時勢所趨,便向光武帝輸誠,如此一來,便只剩下西州的魏囂及久據蜀中的公孫述了。於是,光武帝便派出使者來歙去拜會魏囂,勸他歸順,魏囂見光武帝兵強馬盛,雖不甘願,但也只好答應臣服,並把長子魏恂派到洛陽當人質,服侍光武帝。建武六年,光武帝平定了中原,環顧天下局勢,魏囂之子已在宮中為質,故魏囂已不足為患,而公孫述又遠在蜀中邊陲,無力出兵中原,更是不足道,於是在和大將軍們召開的軍事會議上,光武帝便說:『放眼天下,盡在我們的掌握之中,而魏囂與公孫述兩人,大可將其置之度外,再也沒有人可以阻礙我們一統江山了。』果然,不久,光武帝便出...
示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顯示威力、力量。《左傳.文公七年》:「叛而不討,何以示威。」《三國演義》第四五回:「肅曰:『兩國相爭,不斬來使。』瑜曰:『斬使以示威。』遂斬使者。」
尋章摘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尋章摘句」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讀書時著重搜求、摘取漂亮詞句,而少深入研究。典源出自《吳書》。三國時劉備蜀軍攻打東吳,吳主孫權派使者趙咨向魏文帝曹丕求援。曹丕用嘲笑的語氣問趙咨:「你們吳國的君主很知道要讀書嗎?」趙咨回答說:「吳王率領百萬雄兵,任賢使能,志存經略。如有空閒,就博覽群書,領略其精髓,不像普通的讀書人,只知道搜求、摘取漂亮詞句,而不深入研究。」後來「尋章摘句」被用來形容讀書時著重搜求、摘取漂亮詞句,而少深入研究。如《三國演義》第四三回:「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興邦立事?」亦用以指寫作時,多套用前人的章法、語句,而不講究創意。如唐.李賀〈南園〉詩一三首之六:「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
冠蓋相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使者來往不絕。《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也作「冠蓋相望」。
莊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莊子莊子 ( 約公元前369 ~ 前286年 ),戰國時期道家著名代表人物,據 《 史記 》所說:名周,字子休,宋國蒙 ( 今河南商丘 ) 人,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 。早年曾在蒙作過漆園吏,後一直隱居。他生活貧困,但淡泊名利,以清靜修道為務,楚王聞其賢德,曾派使者贈以千金並請他作宰相,被他拒絕,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
犒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以酒肉慰勞有功人員。《三國志.卷三.魏書.明帝紀》:「八月己末,大曜兵,饗六軍,遣使者持節犒勞合肥、壽春諸軍。」《儒林外史》第四○回:「到了成功的時候,蕭雲仙騎著馬,帶著木耐,在各處犒勞百姓們。」
奠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致送死者家屬的金錢,用以代替祭品。《三國演義》第一○一回:「又命使者齎香帛奠儀,入川致祭。」《紅樓夢》第一七、一八回:「賈母幫了幾十兩銀子外,又另備奠儀,寶玉去弔紙。」也作「奠敬」。
決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分割。《戰國策.秦策三》:「穰侯使者操王之重,決裂諸侯。」《史記.卷七九.范睢蔡澤列傳.蔡澤》:「夫商君為秦孝公明法令,……決裂阡陌,以靜生民之業而一其俗。」
指日可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諫諍之臣,並以他們做為自己的耳目。司馬光本以為自己會因此受到責難,不料太皇太后非但沒有怪罪他,還派遺使者向他請教當今朝政得失。因此司馬光感到十分欣慰,認為進諫之路已經開啟,如此一來,天下太平之日不久即將到來。後來「指日可待」被用來形容願望或期盼不久即將實現。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