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卻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書人或章回小說中,在一個情節結束後,另起一個段落時,常用的發端詞。元.關漢卿《玉鏡臺》第一折:「卻說那不得志的,也有一等。」
李商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態,也因此,遭人誤會他涉入牛李黨爭並依違於兩黨間,所以,即使他曾考中進士,其際遇總是浮浮沉沉,不甚得志。大中十二年(西元八五八年),李商隱時年四十七歲,他罹患眼疾,心志也十分消沉,不復追求功名,於是告老還鄉,不久便臥病不起,結束了他抑鬱不得志的一生。 唯情詩人李商隱是晚唐唯美文學的健將,也是中國詩史上最是唯情的詩人,因為他唯情,不能理性地去處理人生,所以就註定他悲劇性的一生。同時也因為他的唯情,才造就了他那些令人低迴再三的詩篇。他的詩往往是自己內...
轗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人不得志。唐.杜甫〈醉時歌〉:「德尊一代常轗軻,名垂萬古知何用?」明.葉憲祖《易水寒》第一折:「高生!男兒轗軻徒騷首,入市脫衣且沽酒。」
黷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兵無度,濫行攻伐。《後漢書.卷七三.劉虞傳》:「瓚即累為紹所敗,而猶攻之不已,虞患其黷武,且慮得志不可復制,固不許行,而稍節其稟假。」
屯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處境險厄,前進困難。《易經.屯卦.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亦用以比喻人之困頓不得志。《文選.左思.詠史詩八首之七》:「當其未遇時,憂在填溝壑。英雄有屯邅,由來自古昔。」《西遊記》第一五回:「只因累歲屯邅,遭喪失火,到此沒了下梢。」也作「迍邅」。
喜容可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79∼251,字仲達,三國魏溫縣人。有雄才,多權變,文帝甚親重之,屢出師與蜀相諸葛亮相抗,使亮不能得志於中原,後以丞相執國政。其孫司馬炎終篡魏稱帝,建立晉朝,追尊為宣帝。 (2) 軍哨:軍隊中偵察巡邏的警戒人員,通常配置於主力部隊之前,負責偵察敵情。 (3) 孔明:諸葛亮(西元181∼234)字孔明,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水縣)。避亂荊州,劉備三訪其廬乃出。為人足智多謀,忠心耿耿。曾敗曹操於赤壁,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劉備歿,輔助後主劉禪,封武鄉侯。志在攻魏以復中原,乃東和孫權,南平孟獲,與魏長期爭戰,後鞠躬盡瘁,卒於軍中,諡號忠武。著有《諸葛武侯集》。 (4) ...
人多口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數多而意見紛紜,各有各的說法。《紅樓夢》第九回:「寧府中人多口雜,那些不得志的奴僕們,專能造言誹謗主人。」《文明小史》第三回:「一傳十,十傳百,人多口雜,愈聚愈眾,才會鬧出事來。」也作「人多嘴雜」。
論定棺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蓋棺論定」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杜甫字子美,號少陵,有「詩聖」之稱。唐代詩人。在政治上不得志,中年後過著坎坷流離的生活,他的詩博大雄渾,千態萬狀,不僅慨嘆自己遭時不遇,亦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動亂形態。故有「詩史」之名。此詩是杜甫勸勉友人應該出來為世人作事。杜甫舉枯桐可以製樂器,淺水可以藏蛟龍為例,說明人不應處於深山窮谷之中自我埋沒。杜甫認為,人一生的是非功過,要到死後才能論定,友人年力未衰,豈可隱遁山林?應該再出來為世人做事。後來「蓋棺論定」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人一生的是非功過,要到死後才能論定。現在亦用來比喻事情最後已有結論。如:「即使已經蓋棺論定,如有新事證,歷史也有重...
孫山名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名落孫山」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范公偁《過庭錄》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1>他郡,鄉人託以子偕2>往,鄉人子失意3>,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4>,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注解〕 (1) 赴舉:趕赴考試。 (2) 偕:音ㄒ|ㄝˊ,共同、一起。 (3) 失意:不如意、不得志,指應考不中。 (4) 得失:成敗,此指考試結果。〔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大酒清話.孫山得解》(據《類說.卷五五》引)
攀炎附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趨炎附勢」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王沈生於極端重視門第的晉朝,年輕時雖然很有文采,但出身寒門,還是無法打入上流社會,於是他寫了篇〈釋時論〉,以抒發鬱鬱不得志的心情。其中提到:在溫暖地方的人,都是喜歡熱的人。但能夠知道冶煉金屬的方法,只有掌爐漆炭的人。就像想要打入上流社會,出身是很重要的。出身卑賤的人,常常被人汙辱;出身尊貴的人,卻常得到榮耀。肉食的有錢人不斷出入於華廈,粗茶淡飯的窮人只能往來於田野。講求名利的人,向有勢力的人逢迎諂媚;而講求名聲的,卻因為錢財,而原形畢露。實在是很令人感嘆。後來「趨炎附勢」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依附權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