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2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士所穿的衣服。唐.孟棨《本事詩.情感》:「袍親手作,知落阿誰邊?」《儒林外史》第三九回:「老和尚近前看那少年時,頭戴武巾,身穿藕色袍,白淨面皮,生得十分美貌。」
守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章名。策,文體的一種。蘇軾於宋仁宗朝進時務策二十五篇,皆為有關政治、經濟、教化、軍事的大計,此乃其中之一。內容主張國君在承平時期即應有憂患意識,使民眾接受鬥及守備技巧的軍事訓諫,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札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故事2 迦太基3 關鍵字4 出處 故事公元前五世紀,迦太基人攻打地中海的希臘人失敗後,轉而沿著北非海岸向西擴張。公元前三世紀,迦太基和羅馬發生三次爭(264~241BC;218~201BC;149~146BC)。在第一次迦太基爭(或稱布匿克爭)中,迦太基失去海上霸權。公元前230年代,哈米爾卡爾.巴爾卡將軍率領軍隊攻佔西班牙,從此把迦太基的領土擴展至歐洲。公元前...
短兵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短小的武器搏鬥。比喻面對面的搏打、爭鬥。《三國志.卷一八.魏書.典韋傳》:「韋被數十創,短兵接,賊前搏之。」也作「短兵相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關行陣征的各種活動。《孫子.九地》:「踐墨隨敵,以決事。」《史記.卷五二.齊悼惠王世家》:「齊王自以兒子年少,不習兵革之事,願舉國委大王。大王自高帝將也,習事。」
國時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故事2 諸子百家3 關鍵字4 出處 故事商朝由於長期受到周邊的遊牧民族的入侵而日漸衰弱,在約西元前1025年被推翻。繼而代之的是新的王朝政權─周朝。周朝成功地維持了幾個世紀的統一王國。他們不僅改良武器,裝備有鐵劍、弓箭和車,並且在北方邊境建築防禦工事,抵擋周邊遊牧民族的入侵。自西元前481年起,周朝統治的中國,陷入了長達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國時期,諸侯各自稱王稱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國內的爭。指一個國家內的不同勢力或團體為了實現其政治主張或爭取權力,所進行的武力衝突。如:「一個國家如果陷入長期內,往往會造成經濟崩潰,民不聊生。」
2.內心的掙扎。唐.白居易〈和夢遊春詩一百韻〉:「外熏性易染,內心難衄。」
皆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每次打仗都敗北。比喻在競賽中都失敗。如:「他所參加的考試每皆北。」
惶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戒慎畏懼的樣子。《三國演義》第一○七回:「帝問毓曰:『卿何以汗?』毓對曰:『惶惶,汗出如漿。』」
後冷時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元一九九○年東歐共產國家民主改革,兩德統一,蘇聯解體,結束民主與共產集團對立的時代。如:「維持後冷時代的世界秩序,聯合國的地位越形重要。」也作「後冷時期」。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