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6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負增強_negative_reinforcement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負增強是行為改變技術的一種,是採用行為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的原理原則而發展出來的一套客觀、有系統的處理技術,對於許多問題行為的處理,已能獲得臨床實證的效果。一般常用以下的技術:正增強、負增強、分化增強、消弱、隔離、反應代價。 定義動物不喜見的事物一直持續,直到行為出現才消失,於是行為變得較常發生。例:狗狗想睡覺,你一直戳牠煩牠,於是牠鑽到你沒法搆到牠的牀底下,以後牠常常會鑽到牀底下睡覺。透過停止施予學生所厭惡的刺激或撤除負增強物,以增加期望目標行為的出現率。例如:當學生上課認真聽講時,老師免去學生的罰站。
|
生病角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病角色」的文化規範在希望患者能夠快速康復,再次發揮功能的價值下,對於生病角色是擁有諸多「規範」和「期望」的,除了對該角色應該靜養生息、主動接受治療、可以暫時免除工作職務以及責任,以求快速康復等…期待之外,更隱含了在社會主流價值下,醫生、病患雙方,乃至病人家屬對於患病這件事的反應以及應有的作為,都有著類似的期待。(註1) 對社會的功能「生病角色」的概念除了是群體對於疾病患者的一種預期模式,更是符合功能論中的觀點。功能論的基本觀點是:任何制度、團體或組織的存在,均可發現其對社會所施予的正功能與反功能,如此便可藉由觀察並證實...
|
行為課程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發事項,即自發的動機,另一則由教師事先設計引起的,如利用環境、設備、言語等而引起的。2. 目的:教師期望達成的教學目標,包括知識、技能、態度….等。3. 活動:為達目的,必須妥善設計活動要項,並在日後行為實踐中,使幼兒有自我發表和自由創作的機會。4. 過程:活動如何開始?展開?結束?必須規劃安排。5. 應用的工具及材料:應使幼兒有充分操作及自我表現的創作機會。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行為課程、幼兒教育、幼兒教育課程英文關鍵字: Behavior Course、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early c...
|
鑒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鑒察核定。通常用於公文中對上級機關或首長的期望及目的語。也作「鑑核」。
|
海洋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課程規劃、設計以融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相關學習領域為原則。D.學校得考量學校條件、社區特性、家長期望、學生需要等相關因素,結合全體教師及社區資源,發展具創新性、前瞻性與海洋特色的學校本位課程。 2.教材編選A.編寫教材時,應注意與後期中等教育課程的銜接,呼應中小學海洋基本知能,並注意教材內容應具時代性與前瞻性。B.教材編選應符合本議題課程目標,以周延與適切的材料,來幫助學生親近海洋、熱愛海洋與認識海洋。C.教材編選應以學生為本位,涵養學生的海洋意識和能力,並兼顧海洋休閒、海洋社會、海洋文化、海洋科學及海洋資源等五大主...
|
零容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間。在教育領域中,由於學生的學習權受到憲法保障,所以傳統上對於校園中學生的暴力行為都採取容忍的態度,期望透過教育的途徑,導正學生偏差概念與行為舉止。但自1990年代以來,美、加校園暴力與犯罪事件仍然頻傳,雖然統計顯示在數量、頻率上不再攀升,但在暴力與犯罪對象上有擴大到老師、社區人士的現象,而在暴力與犯罪類型上有變得更兇狠更致命的趨勢,不僅影響校園學習環境的安全,而且已經危及到校園師生以及社區民眾的生命安全,到達不能容忍必須立即阻止的地步,所以零容忍的政策便在校園中應運而生。在美、加等國的校園暴力與犯罪事件當中,以槍枝、毒...
|
班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謂「常規」,可說是學生在班級日常生活中講求秩序、依循一定步驟的行為之紀律,以維持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之流暢,且此行為紀律必須符合教師或學校的期望。在國外,亦有學者對班規下定義者,如:1. Evertson:教師行為的一般標準或期望(general standard or expectation for classroom behavior)。其包括教師接受的、認可的、應許的及期望
|
不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辜負,指做到或完成某種期望。漢.枚乘〈上書重諫吳王〉:「夫三淮南之計,不負其約。」《五代史平話.唐史》卷下:「如此所為,不負當年三矢告先王廟的素願。」
|
學校效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校效能(school effectiveness)目錄1 定義2 起源3 中英文關鍵字4 參考書目: 定義係指一所學校具有良好的績效,能夠達成學校所訂的目標。一所有效能的學校,它充分的展現了高度的行政效能、卓越的教學效果和優異的學生學習成就。所以有效能的徐校,不僅是家長的期望,而且也是學校同仁努力的目標。 起源學校校能的研究,可追溯於美國教育社會學家柯曼(J. S. Coleman)於1966年所提出的《教育機會均等報告書》(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在該報告書中特別指...
|
行為改變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漸進的方式給予增強,以幫助學生持續進步。在行為建立初期使用連續增強,可達最好的效果,待行為達到一定期望時,則使用間歇性增強予以維持(張民杰,2007)。懂得善用實際增強物(玩具、糖果、文具、代幣遊戲時間等)與社會增強物(稱讚、微笑鼓勵、鼓掌、讚揚等),使用初期,兩者可併用,待行為維持穩定時,僅給予社會增強物,最後,兩者皆移除時,學生仍能表現出良好行為(郭明德,2001)。行為學派認為在必要情境下才能實行懲罰,只能偶爾使用且需審慎,在懲罰前,需明確告知學生過錯在哪裡,儘量使用剝奪其權利(下課時間、遊戲時間等)的懲罰,少用...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