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4.999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透古通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俯。循牆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於是,粥於是,以餬其口。其恭儉也,若此。』」臧孫紇有言:「聖人之後,若不當世,則必有明君而達者焉。孔子少而好禮,其將在矣。」屬臣曰:「汝必師之,今孔子將適周,觀先王之遺制,考禮樂之所極,斯大業也,君盍以乘資之,臣請與往。」公曰:「諾。」與孔子車一乘,馬二疋,堅其侍御。敬叔與俱至周,問禮於老聃,訪樂於萇弘,歷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則,察廟朝之度。 〔注解〕 (1) 南宮敬叔:孔子弟子,孟僖子之子,春秋魯人,生卒年不詳。 (2) 老聃:李耳,生卒年不詳。字伯陽,諡曰聃,春秋時楚國苦縣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無為之說,後世以為道家始祖。孔子嘗往問禮。著有《道德經》五千餘...
絕倫逸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關羽向來是自高自大,袒護自己的短處,而不肯居人之下,於是就回信說:「馬超能文能武,才能超越一般人,是當世的傑出人才,不過他的才能雖然和黥布、彭越等人不相上下,而且能夠和張飛並駕齊驅,但還是比不上美髯公您的才能超群出眾。」關羽看了信後非常高興,就把這封信讓賓客們傳閱。後來「超群絕倫」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絕倫逸群」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才能出眾。出現「超群絕倫」的書證如《花月痕》第四回:「自經略到晉,克復平陽,會剿陳汝,他二人便超群絕倫,為經略賞識了。」
晻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風動的樣子。《文選.曹植.王仲宣誄》:「榮曜當世,芳風晻藹。」
曠日長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歷時長久,久經時日。《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有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也作「曠日彌久」。
茅廬三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三顧茅廬」之典源,提供參考。 ◎1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據《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引)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1>,猥自枉屈2>,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3>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4>。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閒,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注解〕 (1) 卑鄙:地位卑微低賤。自謙之詞。 (2) 猥自枉屈:委曲貶低自己的身分。猥,音ㄨㄟˇ。 (3) 諮:音ㄗ,通「咨」,商量、詢問。 (4) 驅馳:奔走效力。 ◎2《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
博古知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俯。循牆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於是,粥於是,以餬其口。其恭儉也,若此。』」臧孫紇有言:「聖人之後,若不當世,則必有明君而達者焉。孔子少而好禮,其將在矣。」屬臣曰:「汝必師之,今孔子將適周,觀先王之遺制,考禮樂之所極,斯大業也,君盍以乘資之,臣請與往。」公曰:「諾。」與孔子車一乘,馬二疋,堅其侍御。敬叔與俱至周,問禮於老聃,訪樂於萇弘,歷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則,察廟朝之度。 〔注解〕 (1) 南宮敬叔:孔子弟子,孟僖子之子,春秋魯人,生卒年不詳。 (2) 老聃:李耳,生卒年不詳。字伯陽,諡曰聃,春秋時楚國苦縣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無為之說,後世以為道家始祖。孔子嘗往問禮。著有《道德經》五千餘...
膠柱調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瑟上的弦柱黏住,鼓瑟時即不能調節音調的高低。比喻頑固而不知變通。參見「膠柱鼓瑟」條。漢.桓寬〈鹽鐵論〉:「據古文以應當世,猶辰參之錯,膠柱而調瑟,固而難合矣。」漢.揚雄《法言.先知》:「以往聖人之法治將來,譬猶膠柱而調瑟。」
名不虛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序》自秦以前,匹夫之俠,湮滅不見,余甚恨之。以余所聞,漢興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徒,雖時扞當世之文罔,然其私義廉絜退讓,有足稱者。名不虛立,士不虛附。
勇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勇氣膽量的人。《史記.卷八三.魯仲連鄒陽傳》:「吾聞之,智者不倍時而棄利,勇士不怯死而立名。」《三國演義》第一一回:「而呂布乃當世勇士,若與之共取兗州,霸業可圖也。」
名不虛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名不虛傳」。見「名不虛傳」條。01.《史記.卷一二四.遊俠列傳.序》:「以余所聞,漢興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徒,雖時扞當世之文罔,然其私義廉絜退讓,有足稱者。名不虛立,士不虛附。」02.《三國志.卷二七.魏書.徐胡二王傳.徐邈》:「帝大笑,顧左右曰:『名不虛立。』」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