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6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盡力而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指用盡所有的力量去做。《痛史》第八回:「但我看得目下決難挽回,丞相可去盡力而為。」
|
平心而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平心靜氣的談論。《聊齋志異.卷八.司文郎》:「當前踧落,固是數之不偶,平心而論,文亦未便登峰。」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灤陽消夏錄一》:「平心而論,王弼始變舊說,為宋學之萌芽。宋儒不攻《孝經》,詞義明顯。」也作「平心而談」。
|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周易‧繫辭上〕第十章說:「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涵蓋天下之事理,包羅萬象,在平時看來,並沒有特別的思慮,也沒有特別的作為。在未有感應之前,固若磐石,寂靜無聲;一有所感,便如響斯應,豁然貫通天下事物之理。
據了解,「易」字含著「不易」和「變易」兩個意義。「不易」可以解釋為「不變」,即是「不動」,指事物本然的狀態。「變易」則是「改變」或「變化」,是應某種情況而生,即是「動」;而「動」並不是全然被動的盲動,是「動自有其理」,依理而動,所以沒有紊亂,沒有阻礙,而能夠通達。後世有「守如處女,出如脫兔」兩句話,可以和「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相參照。 ... |
一掃而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全部清除乾淨。《野叟曝言》第一回:「掀翻金灶,蹋倒玉樓,將從來題詠一掃而空,真千古絕調!」
|
引領而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伸長脖子遙望。形容殷切期盼。《漢書.卷四五.伍被傳》:「父不寧子,兄不安弟,政苛刑慘,民皆引領而望,傾耳而聽,悲號仰天,叩心怨上。」
|
趁虛而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趁力量虛弱時侵入。《三俠五義》第四○回:「未免是當初操勞太過,如今百病趁虛而入。」
|
敬鬼神而遠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對鬼神要存有尊敬之心,但不涉於迷信。《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
一揮而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才思敏捷,落筆成章。《警世通言.卷六.俞仲舉題詩遇上皇》:「俞良領旨,左右便取過文房四寶,放在俞良面前。俞良一揮而就,做了一隻詞。」《紅樓夢》第三七回:「黛玉道:『你們都有了。』說著,提筆一揮而就,擲與眾。」也作「一揮而成」。
|
形而上者謂之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之傳統哲學概念,以形體之可見或不可見為分際,可見者為「形而下」,不可見者為「形而上」。〔周易‧繫辭上〕第十二章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又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皆不可見,其性質屬於「形而上」,至於一切可見之有形體,則稱之為「器」。依據易理,宇宙萬物構成前,皆經陰陽交會聚合轉化的過程,而此過程含有最基本的原理,為宇宙萬象生成依循的,稱之為「道」。如〔韓非子‧解老篇〕所言:「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管子‧君臣篇〕亦云:「順理而不失之謂道。」
〔易經〕本書並未言「道」,〔易‧繫辭〕所言之「道」,係指陰陽交會化成有形體之原理,是本然的,無形的,... |
因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連接詞。表示下文是上文的結果。《戰國策.齊策四》:「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紅樓夢》第六四回:「尤氏卻知此事不妥,因而極力勸止。」
2.隨便、馬虎。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一折:「初相見呼你為學士,謹厚不因而。」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中心日夜藏之,怎敢因而。」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