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54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鄔柏塔舞劇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於1973年由德國匹娜.包許(Pina Bausch, 1940-)創立,目前約有三十一個固定團員,團員國籍多達十六個國家。匹娜.包許被譽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編舞家,1940年出生於德國萊茵工業區索林根巿(Solingen),十四歲進入福克旺學校就讀,師承柯特.尤斯(Kurt Jooss)。1959年進入紐約茱莉亞學院,隨保羅.泰勒(Paul Taylor)、荷西.李蒙(José Limón)、安東尼.都鐸(Antony Tudor)等大師習舞。並加入保羅.薩那薩多和唐雅.佛依兒(Paul Sanasardo and Donya Feuer)的舞團。同一時期亦受聘加入「新美國芭蕾舞團」(N...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節目單 1997及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 1987》.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手舞,比喻非常快樂。《新唐書.卷二○一.文藝傳上.杜審言傳》:「後武后召審言,將用之,問曰:『卿喜否?』審言舞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趁空、等機會。《聊齋志異.卷一○.葛巾》:「不可久羈,隙當復來。」
摩洛哥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摩洛哥居民柏柏人(Berbers)特別是亞特拉斯山(Atlas Mountains)的席魯(Shleuh)部族之舞。此部族有許多舞,最著名的是在馬拉喀什(Marrakesh)的Djema el Fna廣場的席魯男子舞者(Shleuh)。另外尚有影舞(Ahouach)及滑步舞(Gliding Dance)。就所有的柏柏人而言,早自孩提時代,舞便是其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在山中或偏遠的村落,兒童很小時即由節日或慶典中學習傳統的舞和歌曲,他們沒有特別的老師教導,所有的知識均由一代傳一代。另有一組組的女子「雲遊」舞者和音樂師,她們一村村走動,在婚禮或節慶時表演,成員多為離婚婦女,而此成為她們所選...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納瓦荷族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類型名。納瓦荷族(Navajo)為北美洲培布羅(Pueblo村落)印第安區的半遊牧民族,他們居住在單一家庭組成的小茅舍(亦稱為Hogans)中。在1940年間,他們是北美最大的一支部落,約有五萬人。所佔據的地區包括現今亞利桑納洲(Arizona)的東北部,及新墨西哥州(New Mexico)的西北部。在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戰爭之後(The Conguest),更趨向田園式的生活型態;像是編織毛毯,以綠松石與銀製造珠寶飾品。他們的宗教儀式常與治療疾病有關,而其中的「沙畫」則成為極為重要的部分。為人治病者在乾燥的沙地上畫出具有象徵意義的圖像與形狀,這些圖形多源自納瓦荷族的神話傳說。在族人的吟唱與...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新加坡舞劇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成立於1987年,是新加坡第一個專業的芭蕾舞團,以融合東西方特色而享有盛名。舞團共同創辦人為吳淑琴(譯音)(Soo Khim, Goh)與藝術指導安東尼.鄧(Anthony Then)。1992年十二月搬演第一齣聖誕節日家戶喻曉的芭蕾舞劇《胡桃鉗》(Nutcracker)。該團演出舞碼包括古典芭蕾舞劇、新古典與當代的精典舞作;如中外著名編舞家作品吳諸珊、雲遜特.尼布達、格徠.維里頓、華沙利.蘇力、格賢.雷斯特、利.華輪等編舞家的創作。舞碼有《天堂之鳥》、《魅幻領域》、《睡美人》、《畢業舞會》、《柯碧莉亞》等。此外,舞團已在當地超過一百多所學校致力於推展舞巡迴演出與欣賞工作。
舞團提供及香港第十五屆亞洲藝術節特刊1994。
女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職稱。為爪哇蘇羅(Solo)、日惹(Djokjakarta)王宮中女幼童舞者之稱謂。成年舞者則稱謂「舒潤碧」(Serimpis)。舞女孩「Bedajas」一字,來自半葡萄牙語Bailadeira,她們是經由宗教教師稱為「古魯」(Gu ru)者自貴族中挑選出的女幼童。每九人一組,平時著常服接受舞訓練外,得習宮廷禮儀和家事,成年後部分人可能成為「舒潤碧」,部分可能和貴族結婚。她們替代了以前爪哇的印度教廟宇中舞者角色,參與所有儀式中之舞,但決不出宮廷外表演。表演之舞風格源自於南印度之《巴拉他納亞舞》(Bharata Natyam),其中包括了甚多的象徵性手姿動作〔參見「手姿語彙」(Hasta...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宮尾慈良著《亞洲舞踊的人類學》1987。
莫米克斯現代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該團成立於1980年,莫米克斯(Momix)現代舞團由莫塞士.潘德頓(Moses Pendlenton 1949-)指導一群舞者及製造幻覺者所組成的現代舞團,以演出富有創意和人體美的作品而斐聲國際。該團因擅於以道具、燈影、幽默感和軀體營造一個充滿超現實意象世界而大獲好評。舞團名稱來自潘德頓在1980年所編的一支獨舞。當時他以「皮洛伯洛斯舞團」(Pillobolus Dance Theater)成員的身份,擔任平靜湖舉行的冬季奧運會閉幕禮編作表演作品,後來成為其自創舞團之名。雖然潘德頓與「皮洛伯洛斯舞團」一直保持緊密的關係,且為該團的五位藝術指導之一,但他仍精力充沛地追尋他個人的藝術理想...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節目單1990年。
烏蘭察布岩畫中的舞形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舞遺跡。烏蘭察布岩畫中的舞形象,約在一萬幅以上,發現於內蒙古陰山之北的丘陵巨石石叢上,起源之年代約在青銅時代,經過北朝一直到元代。舞形象之題材為各種野生動物、狩獵場及原始車輛等。雖然,舞形象在岩畫只是一小部分,舞的表現形態包括一人舞、二人舞及多人舞等,涵蓋宗教儀式、圖騰及生殖崇拜等不同題材,是研究蒙古游牧民族生活型態,以及中國北方民族舞形象的一項重要資料。
蓋山林《中國岩畫:岩石上的歷史圖卷》1997、宋耀良《中國岩畫考察》1998。
貝多因舞;阿拉伯遊牧人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貝多因」(Bedouin)指的是阿拉伯、敘利亞、北非沙漠地區遊牧的阿拉伯人。他們自認為真正的阿拉伯人,其特殊遊牧生活方式,提供創造豐富的歌謠與舞的背景,歌舞都常有具民俗樂風的樂師為其伴奏,多彩多姿、動力十足的舞為單調的沙漠景觀增添風采。其典型的舞是直線行列舞,當地稱「達伯喀」(dabkah),舞者手牽手,形成直線隊伍,邊搖臀部,邊走步,領舞者有時手執手帕、劍、或盾,先獨舞來鼓舞眾舞者。伴奏樂器有似管(oboe)的吹奏樂器,當地稱「如拿」(zurna)〔參見Zurna〕,以梅樹的枝幹製作,前有六孔、後有一指孔,為置姆指之處;另有大型扁平的雙頭鼓,稱「塔伯」(tabl),此鼓以彎曲...
《The JVC Anthology of World Music and Dance》.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