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44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釣名欺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語巧詐,行為姦軌,僥倖得以偷欺於世的人,反而能夠常常接近君王,得到重用。 「盜名」則是出自《荀子.不苟》。荀子認為:富貴是人性所愛,貧賤是人性所惡,如果有人厭惡富貴,喜愛貧賤,這是違反人性,用來盜取聲望的作法。這兩個典源,一見「偷世」,一見「盜名」,後來被合用演變成「欺世盜名」,用來比喻欺騙世人,盜取名譽。
方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道術。《莊子.天下》:「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呂氏春秋.不苟論.贊能》:「說義以聽,方術信行,能令人主上至於王,下至於霸。」
不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毀謗、不詆謗。《禮記.曲禮上》:「不登高,不臨深,不苟訾,不苟笑。」
塞耳偷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掩耳盜鈴」之典源,提供參考。 《呂氏春秋.不苟論.自知》荊成、齊莊,不自知而殺;吳王、智伯,不自知而亡;宋、中山,不自知而滅;晉惠公、趙括,不自知而虜;鑽荼、龐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敗莫大於不自知。范氏1>之亡也,百姓有得鍾2>者,欲負3>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4>毀之,鍾況然5>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6>。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為人主而惡聞其過,非猶此也。 〔注解〕 (1) 范氏:范吉射,春秋時晉卿,生卒年不詳。范武子後代,後為智伯所滅。 (2) 鍾:同「鐘」,古代一種中空,用銅或鐵製成之打擊樂器。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五.辨誤》:「諺有『掩耳偷鈴』...
清風亮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沮先聖之成論兮,名賢之高風。」是寫馮衍雖然傷己不能遇到堯舜這樣的明君,但自己依然保持著高尚的志節,不苟同這種世俗之見。 「亮節」則見於晉.陸雲〈晉故豫章內史夏府君誄〉。陸雲(西元262∼303),字士龍,晉吳郡人。與兄陸機齊名,時稱「二陸」。其文詞藻麗密,旨意深雅。他在好友豫章內史夏府君過世後,寫了一篇哀祭文。其中:「越殷自周,紹膺遺祉,亮節三恪,侯服千祀,悠悠訖茲,徽烈不巳。」是敘述好友生前美好的德行、偉大的功業。並以「亮節」一詞,形容故友的堅貞節操。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成「高風亮節」,用來形容人的品格高尚,氣節堅貞。
蚍蜉撼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蚍蜉撼樹」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韓愈,唐河陽人。通六經百家之學,一生推崇儒家而排斥佛老,為古文大家,後世治古文者多所取法。在中唐時期,李白和杜甫的詩並不被重視,還有人詆毀他們的作品,韓愈並不苟同,於是寫了這首〈調張籍〉詩給好友張籍,詩中充分表現出對李白和杜甫作品的傾慕之情。其中「李杜文章在,光燄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等句,更是直接給予李白、杜甫最高的評價。認為李杜作品成就優異,那些企圖詆毀李杜的人,就像是螞蟻妄想以一己之力搖動大樹,這是多麼可笑,多麼不自量力。後來「蚍蜉撼樹」這句成語,就從詩中「蚍蜉撼大樹」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自量力。
巧偷豪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1.出處2 2.語譯3 3.故事內容4 4.相似詞、相反詞4.1 相似詞4.2 相反詞5 5.例句 1.出處 宋 蘇軾 二王書跋尾詩:「巧偷豪奪古來有,一笑誰似痴虎頭?」(按:虎頭 為東晉畫家 顧愷之 之子。) 2.語譯 用巧妙的方法去偷取,用蠻橫的手法去奪取。後多用於指收藏家,遇有古物珍品即不擇手段而取之。 3.故事內容 無 4.相似詞、相反詞 相似詞 巧取豪奪、連騙帶搶 相反詞 臨財不苟、不偷不盜、一介不取 5.例句 他假借職務之便,三年來巧偷豪奪,取得了不少珍貴圖書。
掩耳偷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掩耳盜鈴」之典源,提供參考。 《呂氏春秋.不苟論.自知》荊成、齊莊,不自知而殺;吳王、智伯,不自知而亡;宋、中山,不自知而滅;晉惠公、趙括,不自知而虜;鑽荼、龐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敗莫大於不自知。范氏1>之亡也,百姓有得鍾2>者,欲負3>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4>毀之,鍾況然5>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6>。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為人主而惡聞其過,非猶此也。 〔注解〕 (1) 范氏:范吉射,春秋時晉卿,生卒年不詳。范武子後代,後為智伯所滅。 (2) 鍾:同「鐘」,古代一種中空,用銅或鐵製成之打擊樂器。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五.辨誤》:「諺有『掩耳偷鈴』...
夸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誇大荒誕而不可信的。《荀子.不苟》:「公生明,偏生闇,端愨生通,詐偽生塞,誠信生神,夸誕生惑。」也作「誇誕」。
矩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走路的步伐端正規矩。比喻言行舉止皆合乎禮儀規範,一絲不苟。《後漢書.卷四六.郭躬傳》:「汝南有陳伯敬者,行必矩步,坐必端膝。」《文選.鮑照.舞鶴賦》:「指會規翔,臨岐矩步。」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