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71.8758 ms
共 10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心三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佛教天台宗的修行方法之一。謂在修習襌觀時,能於一念心中對所襌觀的對象同時觀察它是假有、空無實性以及非空非假的性質。《摩訶止觀.卷五上》:「即中論所說,不可思議一心三觀。」
|
強食弱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弱肉強食」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唐代由於佛教鼎盛,因此當時的文人及達官貴人,多與僧侶往來,互贈詩文。〈送浮屠文暢師序〉就是韓愈贈予僧文暢的文章。文中表達了他一貫擁護儒家仁義道統的立場。他認為:在天下未教化之初,人民和禽獸是沒有什麼不同的。後來聖人出現,治理天下,因為施行仁義和禮樂刑政,人民才得以安逸的生活,也正因為仁道,才能世世代代相傳而固守著傳統的文化,就像鳥兒,一低頭就是要覓食;一抬頭,就會環顧四方。野獸們大多藏身在隱僻的深山,很少出來活動。這都是因為害怕其他的動物會傷害自己,因而時時提高警覺,但是這樣的小心翼翼,仍然無法擺脫弱者被強者欺凌的危險,弱者之肉,就是強者的食物。現今...
|
改頭換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寒山〈詩〉其二一二(據《全唐詩.卷八○六.寒山》引)可畏輪迴苦,往復似翻塵。蟻巡環未息,六道1>亂紛紛。改頭換面孔,不離舊時人。速了黑暗獄,無令心性昏。 〔注解〕
(1) 六道:佛教用語。指眾生輪迴的六個路途: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
業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稱地獄中燒煮地獄眾生的火。由於這些火都是地獄眾生的惡業所招引的,故稱為「業火」。《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阿難!是人皆以純情墜落,業火燒乾,上出為鬼。」
|
回頭是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朱子語類.卷五九.孟子.告子上》或問:「求放心1>」。曰:「知得心放,此心便在這裡,更何用求?適見道人題壁云:『苦海2>無邊,回頭是岸。』說得極好!知言中或問『求放心』,答語舉齊王見牛事。某謂不必如此說,不成不見牛時,此心便求不得!若使某答之,只曰:『知其放而求之,斯不放矣。』『而求之』三字,亦自剩了。」 〔注解〕
(1) 放心:放恣、放散之心。出自《孟子.告子上》所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2) 苦海:佛教用法,比喻生死輪迴的三界。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
|
機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教用語。眾生信受佛法的時機和因緣。《景德傳燈錄.卷四.嵩嶽慧安禪師》:「讓機緣不逗,辭往曹谿。」
|
出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佛教用語。超脫六道輪迴。金剛三昧經:「令彼眾生獲得出世之果。」
|
阿彌陀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經典中所記載的佛。譯自胡語。他原是世自在王如來時的法藏比丘,發願成就一個盡善盡美的佛國,並要以最善巧的方法來度化眾生,後來成佛,創造西方極樂世界。法藏比丘則成為阿彌陀佛。記載阿彌陀佛故事的經典,早在東漢即有翻譯。六朝時強調往生極樂世界的思想,就是建立在阿彌陀佛信仰上。並逐漸形成後來的淨土宗。隨著淨土宗在中國的普及,阿彌陀佛成為最流行的佛陀。甚至阿彌陀佛四字成為一般中國佛教徒間相互問候語。《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也稱為「無量壽佛」。
|
菩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教用語。梵語bodhisattva的音譯,全名為「菩提薩埵」,意譯作覺有情。其義有二:一、專指成佛前的悉達多太子。《修行本起經.卷下》:「菩薩見此眾生品類,展轉相吞,慈心愍傷,即於樹下得第一禪。」二、指具備自利、利他的大願,追求無上覺悟境界,並且已證得性空之理的眾生。菩薩所覺悟的境界在佛之下,而在阿羅漢之上。《佛說十地經》卷二:「菩薩既得如是大慈、大悲、大捨意樂已,為欲救拔一切有情,轉更訪求世出世間諸利益事。」《初刻拍驚案奇》卷八:「弟子虔誠拜禱,伏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使夫妻得相見。」
|
緣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一種流行於唐代的說唱藝術。敘述故事的始末緣由,作品均為宣揚佛教教義和講述佛教故事。現存作品有《醜女緣起》、《目連緣起》等。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