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5.004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轅門射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曲劇目。三國故事戲。敘述袁術遣紀靈攻劉備,約呂布夾攻,而劉備亦求助於呂布。呂布因此設筵為兩人和解,而紀靈不接受,呂布乃射戟以示,紀靈懼而撤兵。
推誠布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開誠布公」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諸葛亮是三國時蜀國的政治家兼軍事家。東漢末年,他隱居耕讀,劉備聽說他的才能,於是三顧茅廬,登門請求諸葛亮出來從政。諸葛亮執政期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陳壽在《三國志》的〈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非常推崇,他讚揚諸葛亮在當丞相時,能夠「開誠心,布公道」,以真心對待部屬,處事大公無私,所以受到大家的愛戴。即便他「用法嚴峻」,但人民雖畏懼卻沒有怨言。軍政大權都操在他的手中,但後主對他絲毫不疑。因此,陳壽認為他是跟管仲、蕭何差不多的人物。後來「開誠布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誠意待人,坦白無私。
僂指可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征西騎將軍。 (2) 亮:指諸葛亮(西元181∼234),字孔明,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避亂荊州,劉備三訪其廬乃出。為人足智多謀,忠心耿耿。曾敗曹操於赤壁,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劉備歿,輔助後主劉禪,封武鄉侯。志在攻魏以復中原,乃東和孫權,南平孟獲,與魏長期爭戰,後鞠躬盡瘁,卒於軍中,諡號忠武。著有諸葛武侯集。
墨守舊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固守聊城就如墨子守城一般,難以攻下。 「成規」則見於《三國志.卷四四.蔣琬等傳》。三國時,蜀漢國君劉備臨終前將國家大事託付諸葛亮,輔佐後主劉禪。而諸葛亮也不付所託,鞠躬盡瘁,死於軍中。諸葛亮的去世原本可能會為蜀漢帶來危機,所幸大臣蔣琬和費褘執政得宜,循著諸葛亮留下來的舊制做事,穩定了國家的情勢。所以《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兩人的傳記之後說他們兩人一個穩重有威,一個寬容博愛,「承諸葛之成規」,所以邊境和平,社會安樂。後來分取這兩個典源合用成「墨守成規」,用來指固守舊規不肯改變,形容行事保守。
聞雷失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三國蜀主劉備進食時,聽到曹操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大吃一驚,筷子遂掉落地上,此時正逢雷雨,劉備乃託言是因打雷受到驚嚇。見《三國志.卷三二.蜀書.先主備傳》注引《華陽國志》。後比喻利用巧言掩飾真情。
漢壽亭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國蜀漢關羽的封號。三國時,曹操俘虜了關羽。雖然關羽殺了袁紹的大將軍顏良,為曹操解白馬之圍,仍留書出走回歸劉備,但曹操愛才,不忍追殺,並封關羽為「漢壽亭侯」。
達權知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早的文獻像《三國志.卷三二.蜀書.先主傳二》。這裡作「應權達變」,意思是一樣的。漢獻帝二十四年秋天,劉備的部下上書漢帝,聯名推舉劉備為漢中王,並擔任大司馬的職位,以整合軍隊和同盟的力量,討伐叛亂勢力。劉備接受推舉後,立刻上書獻帝,說明現今國家局勢動盪,逆臣曹操當道。如果一時權宜所作的處置,可以使國家安定,即使是赴湯蹈火,也不會推辭。所以順應眾人的建議,接受印信。後來「通權達變」這句成語就是用來指不墨守常規,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的處置。
馬躍檀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後漢時,劉表請劉備到襄陽赴宴,準備加害於他。劉備得知,於是託辭逃出,騎馬至檀溪時,後面追兵已到,劉備情急之下,乃鞭馬一躍而過檀溪的故事。明.凌濛初《紅拂記》第一齣:「抵多少雞唱函關,馬躍檀溪。」
雷霆之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切地想出兵征討。然而,當天下紛擾如雲,您在詭譎多變的局勢當中,都還能把持英明的心智,先後擊敗曹操、劉備、關羽等當代豪傑,今日卻因一點小事就發起這樣大的脾氣,犯了可能深陷危機的大忌,要知四周的強敵都在伺機而動。這種輕率的舉動,實在令人疑惑。況且您向來有四海之志,何必為區區的公孫淵妨礙大業,只要按部就班,所戰皆捷,難道小小的公孫淵會不自動歸順嗎?當下實在無須為那蠻荒的遼東之地,而捨棄固守現有的大好江山啊!」孫權聽了後便取消出兵的打算。但公孫淵終究叛魏,魏將司馬懿帶兵平亂,淵糧盡投降,與其子公孫修俱被殺害。當時陸遜勸諫孫權時就以「雷霆之怒」來比喻極度的憤怒,後來「大發雷霆」這句成語從這裡演變而出,...
付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交付並囑託。如:「劉備最後把國家大事,全部付託給諸葛亮。」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