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906.2548 ms
共 23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鍾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理洛陽有功,曹操上書封為前軍師。潼關之戰中率軍伐張魯,引起馬超、韓遂起兵叛亂,劉璋疑懼,被張松說服請劉備入蜀。曹操死後任大理,遷相國。建安二十四年,魏諷謀反。鍾繇因舉薦魏諷而被免職。曹丕即位之後,復為相國,遷太尉,與司徒華歆、司空王朗並稱三公。 評價當時著名書法家,據說楷書就是他最初衍化出來的。在書法方面,與王羲之並稱「鍾王」,其書體稱為「鍾體」,衛夫人、王羲之的師承。 著作目前尚無確切資料資料來源:網路
|
超群絕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超群絕倫」原作「絕倫逸群」。據《三國志.卷三六.蜀書.關張馬黃趙傳.關羽》載,三國時,蜀國的劉備在西邊平定了益州,派遣關羽管理荊州的事務。關羽聽聞馬超前來投降,就寫了一封信給諸葛亮,詢問關於馬超的人品、才能可同誰相比。諸葛亮知道關羽向來是自高自大,袒護自己的短處,而不肯居人之下,於是就回信說:「馬超能文能武,才能超越一般人,是當世的傑出人才,不過他的才能雖然和黥布、彭越等人不相上下,而且能夠和張飛並駕齊驅,但還是比不上美髯公您的才能超群出眾。」關羽看了信後非常高興,就把這封信讓賓客們傳閱。後來「超群絕倫」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絕倫逸群」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才能出眾。出現「超群絕倫」的書證如《...
|
雌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勝敗高下。《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三國演義》第五二回:「吾欲起兵與劉備、諸葛亮共決雌雄,復奪城池。」
|
周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萬人抗曹,途中在赤壁兩軍遇上,曹操軍因有疾病,又不習水性,初戰便敗退,曹操引軍至江北。周瑜便與聯盟劉備軍在南岸設營,相方對峙。周瑜部將黃蓋建議用火計將曹軍打敗,周瑜認為可行,命黃蓋詐降。曹操果然中計,船艦全被燒燬,曹操北還南郡。 周瑜與程普乘勝追擊,發兵南郡,與曹營大將曹仁隔江對持。周瑜遣甘寧先攻夷陵,曹仁也分兵圍攻。甘寧向周瑜告急,周瑜用呂蒙之計,留凌統守後,自己就與呂蒙前往解救,甘寧之圍解決後,即引到北岸。周瑜親自率軍進攻,但右脅被流矢所傷,傷勢嚴重,引軍撤退。曹仁聞得周瑜傷得不能起來,親自督軍到周瑜陣前,周瑜起...
|
髀肉復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末時代,劉備寄住荊州多年,因見自己久不騎馬,大腿上的肉已經長了出來,於是發言感嘆。語本《三國志.卷三一.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裡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後用以比喻或自嘆久處安逸,壯志未酬,虛度光陰。《三國演義》第三四回:「因見己身髀肉復生,亦不覺潸然流淚。」《野叟曝言》第二○回:「連日纏綿床蓆,幾令我有髀肉復生之歎!今日且撾一回羯鼓,以博賢妹們一笑。」也稱為「髀肉之歎」。
|
玄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三國蜀劉備的字。參見「劉備」條。
|
過五關斬六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關羽護送劉備二位夫人尋找劉備,因無曹操的通行令,所以一路上遭到守關將領的攔截。關羽所經關隘五處,斬將六名,後終與劉備相會。見《三國演義》第二七回。比喻突破重重難關。《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七六回:「這如今萬世之下,那一個不說道過五關、斬六將掀天揭地的好大丈夫。」《喻世明言.卷三一.鬧陰司司馬貌斷獄》:「關羽過五關、斬六將,以洩前生烏江逼命之恨。」
|
方寸已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方寸已亂」原作「方寸須霺」。「方寸」指心,唐.白居易〈與元微之書〉:「形骸且健,方寸甚安。」「形骸」是指身體,「方寸」就是指心。「方寸已亂」就是指心緒受到影響,非常煩亂,出自《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三國時,蜀國大將徐庶很有才幹,受到劉備和諸葛亮的重用。魏國的曹操也很賞識他,想將他延攬過來為自己做事,便在一次戰役中俘虜了他的母親。孝順的徐庶聽說母親落入敵人的手中,心情很亂,便對劉備說:「我本想助你完成大業,但今天母親被俘,我方寸須霺,無法對你有所幫助,請就此別去。」於是離開了劉備,歸附曹操。「方寸須霺」就是指心情很煩亂,手足無措。後來「方寸已亂」這句成語就由此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心緒...
|
人中之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品格高逸,出類拔萃的人。《晉書.卷九四.隱逸傳.宋纖傳》:「名可聞而身不可見,德可仰而形不可睹,吾而今而後知先生人中之龍也。」《三國演義》第五六回:「操曰:『劉備,人中之龍也,生平未嘗得水。今得荊州,是困龍入大海矣。孤安得不動心哉!』」也作「人中龍」、「人中龍虎」。
|
桃園結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在桃園中結為異姓兄弟的故事。《三國演義》第一五回:「吾三人桃園結義,不求同生,但願同死。」也作「桃園盟」、「桃園三結義」。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