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4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04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反向作用(Reaction_formati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定義反向作用也稱為「反應形成機轉」或稱反應結構(Reaction formation)。屬於神經症性防衛機轉(Neurotic Defense)。所謂反向作用,是個體內心(潛意識中)不能為意識所接受之觀念、情感、衝動及慾望,由於自知這些無法見容於社會,因此為防止此類具有威脅性或危險性的衝動與慾望被表達出來,個體將以相反的態度與行為等型態表現在意識層面。反向作用的歷程包括兩個步驟:一是先壓抑住自己和他人皆無法接受的想法或慾望;二是潛意識裡為了防止他人察覺自己有此想法與慾望,反而表現出一種完全與內心想法背道而馳的行為。 應用與舉例行為上極力表現的,卻恰與內心隱藏的真正動機相反,其刻意展現的相反的...
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習目錄1 定義2 學習原則3 結論4 關鍵字5 參考書目 定義學習在現代心理學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並且是相當難以界定的概念。美國文粹辭典把學習界定為:「經由經驗或研究而得到的知識、理解或精熟度。」無論如何,大多數心理學家會發現這定義不可能被接受,因而模糊籠統地包含了知識、理解和精熟度,而近幾年來界定學習的趨勢,是依據可觀察得到的行為改變。最普及的定義中,有一個是由學者所界定的;學習是行為潛力較具持久性的改變,此種改變係由於增強練習而獲得的結果。此一定義雖然普及,但尚未能被普遍接受。在批評有關金瓿爭論的定義之前,讓我們留心且更注意它。(註1) 學習原則第一、學習是「行為」改變的索引,換句...
戲劇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劇論(Dramaturgy)目錄1 源起2 基本主張3 自我的概念4 前台與後台5 關鍵字6 參考資料 源起社會學家高夫曼(Erving Goffman)從戲劇表演的觀點來看社會互動,並將此觀點稱為戲劇論(Dramaturgy)。他將生活看成一個舞台,每個人與他人在舞台上互動,每個人既是演員也是觀眾。因此社會生活是由影響他人對於我們的印象所組成的,而影響別人印象的方式,就是讓人知道我們是「有所為」和「有所不為」。 基本主張戲劇論的觀點是要看與他人活動背後的框架(frmes),即那些無形中約束活動的規則,高夫曼注重的不僅是互動的獨特性質,也包括舞台上的表演規則,觀點如下:印象處理(Impres...
紮根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為質性研究的一種研究方法,其在運用的過程中,理論會從資料當中浮現出來,而紮根理論的目的就是從實際研究中統整出理論。紮根理論的關鍵要素:理論抽樣、持續性的比較方法、特定的編碼方法,則是理論得以從資料中浮現重要步驟。紮根理論的特色在於嚴謹性與系統性,但又能從龐大的資料中,找出相較量化研究更能符合研究對象的詮釋與表徵。目錄1 意義2 使用程序3 關鍵字4 參考文獻 意義  紮根理論最早在1960年代由Barney Glaser和 Anselm Strauss兩位社會學家所發展出來,為一種方法論。 Strauss和 Corbin認為:「紮根理論是思考和研...
標竿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標竿學習(benchmarking) 定義係指一個組織選定與同業中最成功的組織相互比較其產品、服務和方法的歷程,以提高其組織績效。標竿學習一詞,國內有各種譯法,包括「競爭基準」、「基準設定」、「標竿管理」等。標竿(benchmark),最早是指工匠或測量員在測量時作為參考點的標記,爾後衍生為衡量的基準或參考點。後來應用在企業界的品質管理上,將標竿視為同業中最具成就者,而其成就可以作為其他同業學習之楷模。因此,自從美國全錄公司於1970年代末期開始倡導「標竿」觀念後,標竿便成為優良典範的同義詞。美國生產力品質中心(America Productivity Quality Center,簡稱APQ...
霍桑實驗學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霍桑實驗學派'「霍桑實驗學派」係重視人際關係價值,強調人際關係對組織發展重要性的學說。此學說的建立,係由梅由(Elton Mayo)、狄克遜(William J. Dickson)和羅斯里士柏格(Fritz J. Roethlisberger)等同僚,從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三二年,在西方電器公司(Western Electric Company)的霍桑廠(Hawthorne Plant)所進行一系列之實驗研究,因而得名。此實驗工作,係分為下列三個階段進行:   1.電話交換器裝配實驗(Relay-Assembly Test Room Experiment):參加此一實驗的是六名女工。實驗的進行,由...
教學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模式為一種有目的、有意義、有系統之程序。教學必然也要注重教學模式之應用。教學方法,亦即教師善用適當的材料,有系統、有組織地去引導、刺激、鼓勵和指導學生們,以達到預定學習目標之程序。有效教學模式不僅能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及好的學習態度,更能使學生享受學習的過程,樂在其中。教學雖因目標、內容、對象、時間等因素之不同,而有不同方法與技術,但仍有一定的模式:1.教學目標(instruction objectives):教學目標是在教學過程中,所預期要達到之教學效果。亦即教師預定學生在經過教學歷程後,所要達到的學習效果。2.認識學生:在確定於教學單元中,學生已具有的學習經驗、致力、性向與動機等;以及確定...
經驗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經驗主義(英語:lang|en|Empiricism)又作經驗論,通常指相信現代科學方法,認為理論應建立於對於事物的觀察,而不是直覺或迷信。意即通過實驗研究而後進行理論推導優於單純的邏輯推理。與經驗主義相對的是歐洲的理性主義。代表人物是笛卡爾,根據理性主義的說法,哲學應經由思考和演繹推理而得出結論。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有亞裡斯多德、托馬斯·阿奎納、托馬斯·霍布斯、弗蘭西斯·培根、約翰·洛克、喬治·貝克萊和大衛·休謨。 與科學的關系 經驗主義是邏輯實證主義(邏輯經驗主義)的前身。直到今天,經驗主義的方法還在影響自然科學,是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基礎。而自然科學方法則是傳統觀念的發展。然而近幾十年來,...
垃圾桶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垃圾桶決策模式」(garbage can decision making)目錄1 源起1.1 James G. March1.2 Cohen D. Olson1.3 《組織模糊與選擇》2 意義3 垃圾桶模式(Garbage Can Model)3.1 提出者3.2 垃圾桶模式(Garbage Can Model)3.3 參考資料 源起 美國學者James G. March及Cohen D. Olson兩人在《組織模糊與選擇》(1976)一文中提出垃圾桶決策模式。 James G. March James G. March [1] Cohen D. Olson Cohen D. Olso...
效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定義效度是指概念定義(conceptual definition)及操作化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間是否契合。因此,當我們說一個指標有效度時,我們是在特定目的及定義的情況下做此判斷。同樣的指標在不同的研究目的下,可能有不同的效度。測量的效度比信度難達到。因為構念是抽象的,而指標則是具體的觀察。我們對於一個測量是否有效度並無絕對的信心,但可判斷是否比另一測量更有效度。 測量效度的分類表面效度(face validity):這是最容易達成及最基本的效度。此類效度就是由學界來判斷指標是否真的測量到所欲測量到的構念。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這是一種特...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