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2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71.880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天花亂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說佛祖講經說法,感動了天神,天上各色香花從空中落下。典出《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一.序品第一》。後用以形容說話言詞巧妙,有聲有色,非常動聽。多指誇大而不切實際。《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一:「憑那哥哥說得天花亂墜,只是不肯回去。」《紅樓夢》第六四回:「說得天花亂墜,不由得尤老娘不肯。」也作「天花墜地」、「亂墜天花」。
入不敷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入不敷出」,指收入不夠支出。出現這句成語的文獻如清朱彝尊的《竹垞詩話.卷下.臣士下.倪嘉慶》中,在明朝崇禎年間,邊患擾,流賊頻仍,戰事起十餘年。加上北方大旱,百姓無以為生,當然也就無力納稅,國家的支出多於收入,歲額缺至二百三十餘萬,國庫漸漸空虛。倪嘉慶是管理賦稅的長才,他針對財政空虛的問題,對崇禎皇帝提出非常切要的建言,無奈不被接受,後竟導致明亡。朱彝尊認為,如果當時崇禎皇帝能夠採納倪嘉慶的建言,也許明朝就能延緩滅亡的命運,實在是非常可惜。後來「入不敷出」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指收入不夠支出。
豁然開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陶潛〈桃花源記〉(據《陶淵明集.卷六》引)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初極狹,纔通人1>。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2>,屋舍儼然3>。 〔注解〕 (1) 纔通人:只能容納一個人通過。 (2) 平曠:平坦空曠。 (3) 儼然:整齊的樣子。儼,音|ㄢˇ。
眾矢之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眾矢之的」典源作「眾射之的」。明朝正德、嘉靖年間,先是王守仁在軍中趁工作閒暇授徒講學,之後再傳弟子徐階擔任內閣大學士時,在京師設講會講學,使得講學風氣興盛起來,造成一股潮流。自此,無論是在朝官吏或是地方士紳、長老,開始聯合講會,成立書院,相互應和。萬曆年間,由顧憲成等人重新修建的東林書院,名號尤其響亮。他們時常譏諷朝政,評論人物,士大夫相繼依附,於是和東林書院有關的人都被稱為「東林黨」。但也因為名氣太大遭到毀謗,氣焰太盛招致各方的責難,批評的輿論接連而來,加上幾次的政治鬥爭都和東林書院的人有關,使得眾人攻擊的目標,都指向在東林書院講學的顧憲成等人。後來「眾矢之的」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見「繽」條。
近悅遠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澤廣被,使境內的人心悅誠服,遠方境外的人也都前來歸附。語本《論語.子路》:「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寂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空曠高遠。漢.王襃〈四子講德論〉:「紜天地,寂寥宇宙。」
三顧茅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漢末年天下亂,打著「復興漢室」名號起兵的劉備,在屯田新野時,從徐庶口中得知避居在南陽隆中的諸葛亮是個能人,於是前去拜訪,一連去了三次,才見到人。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提到了這件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劉備不顧身分,一連三次專程拜訪的誠心,終於感動諸葛亮答應出山替他奔波效力。後來「三顧茅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對賢才真心誠意的邀請、拜訪。
疾風勁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疾風勁草」原作「疾風知勁草」。據《東觀漢記.卷一○.王霸列傳》載,新朝王莽末年,劉秀起兵反抗暴政,王霸在他經過潁川時,和幾個朋友一起加入他的麾下。開始的幾次戰役都進行得很順利,可是在軍隊進入河北後遭到挫敗,當時和王霸一起加入的朋友離去,於是劉秀對王霸說:「從潁川開始跟隨我的人都離去了,只有你還在,這證明了『經過猛烈大風的吹襲,才知道堅韌的草挺立不倒』的道理。」後來「疾風勁草」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下,才能考驗出人的堅強意志和節操。出現「疾風勁草」的書證如《周書.卷三四.裴寬列傳》:「太祖顧謂諸公曰:『被堅執銳,或有其人,疾風勁草,歲寒方驗。裴長寬為高澄如此厚遇...
浮光掠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馮班《鈍吟雜錄.卷五》滄浪云:「不落言筌,不涉理路。」按:此二言似是而非,惑人為最。夫迷悟相覺,則假言以為筌;邪正相背,斯循理而得路。迷者既覺,則向來之言還歸無言;邪者既返,則向來之路未嘗涉路,是以經教紜,實無一法可說也。此在教家已自如此,若教外別傳則絕塵而奔,誠非凡情淺見所測,吾不敢言也。至於詩者,言也,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詠歌之,但其言微,不與常言同耳,安得有不落言筌者乎?詩者,諷刺之言也,憑理而發,怨誹者不亂,好色者不淫,故曰:「思無邪!」但其理元或在文外,與尋常文筆言理者不同,安得不涉理路乎?滄浪1>論詩,止是浮光略影2>,如有所見,其實腳跟未曾點地,故云:「盛唐之詩...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