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511.2901 ms
共 28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吉利波托舞;鼓語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這是奈及利亞(Nigeria)約魯巴(Yoruba)人的艾克巴部落(Egba)的男性獨舞。演出是以默劇並且接近特技的形式。此種舞蹈需要極好的技巧,依據「說話鼓」的命令表演。有三個鼓作為舞蹈伴奏的樂器,指揮者用敲鼓來引導舞者的動作,舞者可能模仿不同的動物動作,或單足旋轉數分鐘,然後變換方向以減輕舞蹈張力。同時也有歌唱伴著舞蹈,典禮主持者首先對觀眾唱一首歌;然後,觀眾也一起加入。舞者雙手戴著鐵鐲,皮帶被稱為依克哈帝(Ighadi)綴飾著咒文。表演的優劣取決於通曉鼓語的觀眾,他們能鑑賞舞者詮釋擊鼓者指示的技巧的優劣。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聖塔羅莎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聖塔羅莎是菲律賓布拉坎(Bulacan)的馬里澇(Marlilao)之一個自治區,以前稱為「Malapad na Bato」其義指遍地石子。根據當地傳說,地名來源有個有趣的故事:從前那是個偏僻無人煙之地,因此落為土匪聚首之處,有天深夜,土匪們來到此處,挖掘他們數天前才掩埋的寶藏,挖著挖著卻沒找著,他們手忙腳亂地又繼續挖了一陣子,突然呈現一具美麗女子的屍體,這群土匪嚇得拔腿就跑,從此再也不敢回來。第二天,村民發現此具屍體,他們認出這女孩名叫羅莎,數年前由她的雙親將她葬在隱密的森林裡,他們驚愕其身軀何以如此完整,也無人明白她究竟是如何回到這裡而被發現;各種傳言紛起,將其視為奇蹟,因此人們開始...
Francisca Reyes Aquino《Philippine Folk Dances Ⅳ》1960.
|
紋身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屬婆羅洲(Borneo)、新幾內亞(New Guinea)的卡揚人(Kayans)和羅羅(Roro)人的一種舞蹈,他們認為達適婚年齡的女孩需紋身以示成年,因此在身體上或腿上刺青,以便在節慶中公開展示。如每年豐收祭儀時,男舞者每人手持飾長飄帶的鼓進行儀式,他們的頭髮上綴滿鮮艷花朵,從頭上垂下串串樹葉編成的長辮子祈禱「受孕之神」(Gods of fertility)的庇護,抵達舞蹈場地,起初是用特殊的蹲伏動作,突然間變換動作應合鼓聲的節奏,女孩們在沒有預警情況下會突然成群出現在男士們行列中,跳《紋身舞》(Tattoo Dance)數分鐘之後又忽然離開。她們擺動極短的裙子,使大腿上之刺青能清楚...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劉其偉《美拉尼西亞文化藝術》(Cuitures and art of Melanesia)1994、日本學習研究社《世界民族大觀》1981。
|
索可洛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1981年由安娜索可洛(Anna Sokolow, 1912-2000)創立的舞團,她活躍於舞壇逾五十年,早年曾參加「瑪莎葛蘭姆舞團」及「路易斯何斯特舞團」。1939年開始編舞及教學並一直活躍於墨西哥及以色列舞蹈界。除了為自己的舞團編舞,安娜同時也曾為百老匯劇場,「荷蘭國家芭蕾舞團」、「波士頓芭蕾舞團」、「藍貝爾舞團」、「倫敦當代舞蹈劇場」等創作。1981年她集合了八位舞者及演員組成了該舞團,稱謂Player's Project,以為大家共同重新創作過去舊作及為創作新作品提供一個實驗性的環境。安娜索可洛在創作上極富盛名;1962年她獲得《舞蹈雜誌》頒發「卓越之完整性與勇敢創造力」特獎。1...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節目單 1989。
|
襻之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俗藝能。《參見襻》。
|
於菟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土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青海省的同仁縣一帶土族聚居區。據《左傳》記載,楚人稱虎為於菟。故該舞與古楚地風俗有一定關系。每年農曆十一月二十日土族人民要隆重舉行祭祀山神的活動。屆時,必定要表演《於菟舞》。舞者為七名男子,面部及全身均用黑炭灰畫似虎頭及虎身的條紋圖案。在祭司(巫師)的主持下,由打擊樂伴奏,表演者合著鑼鼓的節奏表演。舞蹈以〈墊步〉、〈吸腿跳〉為基本動作,表現虎的威武凶猛,獸中之王的生動形象。從古至今,土族人民始終以這種傳統的形式,祈求能鎮妖驅邪,保佑人畜平安的願望。舞蹈節奏平穩、熱烈,多為2/4 拍。伴奏樂器用鑼、鼓、等。
|
跳舞女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亞美尼亞(Armenia)地區中世紀少女舞者的通稱,在各種節慶中演出;另外還有Hushka Parik即「哀傷舞者」(mournful dancers),依照慣例是由祭司(Vahuni)來管理。遊唱樂人們(ashoughs/ashuk)作曲並吟誦舞蹈模仿劇(dance-mimes);在某些重要的慶宴上,主祭司(Kaholikos)負責安排典禮儀式。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跳躍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Huppleken》一詞據稱係《跳躍舞》(Hopping Dance)之意。此舞有某一時期全歐洲皆知之「新娘市場」(Bride Fair)或「少女市場」(Girls Market)之性質。早期此舞有《配對舞》(Couple Dance)之名。跳躍舞在瑞典達勒卡利亞(Dalecarlia)地區之弗羅達(Floda)最為聞名。少女穿著繡花之長裙,頭載紅色硬邊帽,身上再加一幅圍裙。除佩帶領針或頸飾之外,甚少有其他首飾。男子則身穿敞開之長外衣,上綴小硬領,袖口上有裝飾物,外著同樣衣料之背心。依季節,下著皮短褲或布短褲。足登皮靴,頭載有波浪形邊沿之圓頂高帽,腳穿亮藍色襪。此種服裝稱為結婚服。男女...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下墜舞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術語。下墜舞步〈pas tombé〉。〈tombé〉落下;下沉之意。這是從在單足支撐的打開姿勢,往外後(任何方向都可)將身體重心落下到另一足半蹲〈demi-plié〉的任何舞姿上的動作。它通常會和一些舞步一起做,例如:伸展〈développé〉;球躍〈ballonné〉。蘇俄學派(Russian School)的術語下墜舞步〈step-tombé〉用來指定一個單獨舞步到一足在深的半蹲〈demi-plié〉位置上;通常用來當成跳躍的預備動作。
Gail Grant《Technical Manual and Dictionary of Classical Ballet》1982、Gretchen Ward Warren《Classical Ballet Technique》1989、Agrippina Vaganova《Basic Principles of Classical Ballet》1969.
|
標示場地,舞蹈空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意指「標明」儀式所需空間:從埃及王室儀典中精緻的儀式舞蹈,到現代較簡化的運動場標示線,都包括在內。Cord原來是一種工具,然後變成一種標的物;再來則變成宗教性質的字。埃及的測量員需攜帶有標準長度及材料的繩索。其中一種形式演變為現在的項圈(collar)。繩索(cord)是測量場地的必備用具,最有名的可能是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的結繩,它確立了地面的幾何圖形。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