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彈黃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曲調。流行於清乾隆年間,一般約二十句左右,以七言句為多;亦有化七言為「三、三」六字句;或在句首加襯字者。最後常為三句疊句。也作「南詞彈黃調」。
下場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曲表演時,角色下場的結句,若不用唱,則必用下場白。形式各有不同,通常為一首抒發人物感情的七言詩或五言對子。
悟頭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書人在開場時所念的詩。常為七言的四句詩。《平妖傳》第一五回:「瞿瞎子當下打掃喉嚨,將氣拍向桌上一拍,念了四句悟頭詩句,然後說入正傳。」
敦煌曲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敦煌石窟所發現的唐代民間歌曲。有五、七言的整齊句式,也有長短句;有單段的,也有多段詞共用一個曲調的;還有若干段成套連續演唱的大曲。
巴渝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劉禹錫依巴渝民歌剪製的詩體,形式多為七言絕句。參見「竹枝詞」條。
句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句的節奏單位與意義單位的關係。宋朝張耒以為,古今人作七言詩,其句脈多上四下三,如「先帝天馬玉花驄」;至唐朝韓愈乃變句脈為上三下四,如「雖欲悔舌不可捫」。見宋.張耒〈明道雜志〉。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