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木難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木上的枝幹所能完全提供的;同樣的,一個國家的治亂安危,存亡榮辱,也不是君王一個人的能力所能承擔,必須依賴其他朝臣同心協力。這就是「獨木難支」的道理。後來「獨木難支」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事情非常重大,非一人之力所能支持。在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中,另有一個關於「獨木難支」的故事︰晉朝的任愷(ㄎㄞˇ)與和嶠(ㄐㄧㄠˋ)本來交好,後來任愷失去權勢,有人就問和嶠說︰「你們不是好朋友嗎,為何你眼看著任愷失勢,卻不肯幫助他呢?」和嶠回答︰「元裒(任愷之字)如北夏門,拉攞自欲壞,非一木所能支。」 意思就是說,任愷不知檢點,自取敗壞,就好像城門將要倒塌,不是用一根木頭就能把它撐起來,同...
竟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居然敢。表示意外的語氣。[例]平常看他依賴性很強,沒想到他竟敢一個人去自助旅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依賴。《淮南子.兵略》:「上下不相寧,吏民不相憀。」漢.高誘.注:「憀,賴。」
理性建構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可以知道這個學校至少有和女生一樣多的人。(註1)皮亞傑更指出關於各單位以及它次級單位的關係的知識並非依賴對某個環境的特定知識而來,並且無法從特定的環境來學習。相反的,這些知識是我們歸納行為裡與生俱有的本質,而它是透過對這些行為的反應調整建構而成。簡要的來說,理性建構主義視建構為一種逐漸增加正確結果的理性過程。 關鍵字中文:理性建構主義英文: rational constructivism 參考書目註1 黃昆輝(1991)。教育行政學,頁209-212。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註2 謝文全(2012)。教育行政學,頁13。高等...
社會關係層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 適應層次(adjustment):開始學習去了解環境中別人對他的期望並做適當的反應,此時會比較依賴權威,想依照別人的要求去做。3. 面對層次(encounter):較不那麼在意安全和確定性,產生了由被動變主動的內在機制,並想維持其自主、完整與啟動性,也較能有效的學習。這個過程可用幼兒適應上學環境的歷程來說明:初入學一切怕生,靜觀周圍現象,小心行為的表現,是處於生存層次;等熟悉環境後,行為表現逐漸合一,不在畏懼,是適應層次;等一上學一、兩年後,完全熟悉環境,不在畏懼任何事,開始進一步更大膽地試探環境或學習中的其他可能...
擔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依賴、憑藉。如:「他全擔架祖業才有今日的成就。」《豆棚閑話》第一一則:「也令這些後生小子手裡練習些技藝,心上經識些智著。萬一時年不熟,轉到荒亂時,也還有些巴攔,有些擔架。」
青少年輔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則為何(註1) 了解青少年青少年正處於過度時期,他會游移在童年期以及成人期之間,因此有時他會表現出依賴性和稚氣的樣子,但有時卻又顯得成熟世故,使得常常會令外界對於青少年有著不一樣的看法。因此輔導員必須去了解青少年,建立起和諧與同情的關係,並且輔導員須能接受青少年的行為,而當青少年感受到輔導員的誠心,以及感受到被接納後,青少年將會以坦白以及尊重來回應輔導者。(註2) 青少年的興趣青少年對於喜歡的事物範圍很廣,從能令人無意識的癡笑,到深究一種嚴肅且有高度技巧的嗜好,或者從生活中的瑣事,到終身從事的職業,皆有可能是青少年感興...
肌原性肌肉萎縮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到了3~5歲,走路、跑步及上下樓梯,會開始像鴨子走路般左右搖擺,經常性地條跌倒,惠著蹲身起立時,必須依賴附近的支撐物協助,或是會利用雙手支撐在膝部由腿部慢慢爬起,即所謂的「高爾現象」。患者的後小腿或臀部肌肉會纖維化及脂肪化而變得肥厚,但肌力甚差。病程繼續發展,患者上肢肌肉也受影響,出現舉手或梳髮困難,最後患者因無法支撐自己的身體,而造成關節壓迫性變形,需使用輪椅甚至癱瘓在床。當患者的呼吸肌群及心臟肌肉也失去功能時,便會因呼吸困難及心臟停止跳動而結束生命。 一、 肌肉萎縮症患者及家長應有的態度1. 多注意孩童身體發展的狀況...
結構行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權力一方面是事物得以完成的媒介,表現在結構面為宰製,但不是控制,是社會互動中,主體或群體間自主與依賴的規律化關係。(三)行動的概念行動是持續性的歷程,行動網舞會造成意料外的結果,而意料外的結果可能會變成下一次行動未覺知的條件。(四)主體的概念行動指主體的活動,不能脫離主體而說明,因為行動並非移動,它代表主體對客觀世界的介入與干預。為了將主體與行動作連結,我們必須跟隨結構主義將主體去中心化的腳步,重新考究主體的概念。紀登斯認為人皆有「認識力」與「能動力」。「認識力」指主體對自己、他人與社會環境所覺知與了解;「能動力」指...
青年的社會情緒發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似的穿著和打扮。  進入中間學校階段之後也往往帶來師生關係的改變。在較小的小學階段,兒童很容易接納和依賴老師。到了小學高年級時,這種關係開始變得比以往複雜。有時候學生會告訴老師一些他們不願意告訴父母的個人訊息。有一些學生甚至會把老師當成角色楷模,亦即模仿對象。但是,同時也有些兒童會使用數年前想都沒想到的方式來向老師頂嘴,有些人則公然向老師挑戰。有的學生與學校有嚴重的疏離,其行為方式可能導致青少年犯罪和輟學。(註1) 關鍵字中文:青年的社會情緒發展英文: Social emotional development of yo...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