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5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人言可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經.鄭風.將仲子》將仲子兮,無踰我園,無折我樹檀。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仲1>可懷2>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注解〕 (1) 仲:兄弟排行,常用伯、仲、、季為序,仲是今語老二的意思。 (2) 懷:思。
行將就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公子重耳,是晉獻公的次子,因為獻公晚年十分寵愛驪姬,想要改立驪姬的兒子為太子,結果太子申生被迫自殺,重耳在狐偃、趙衰等臣子的掩護下逃亡國外十九年,先後到過狄、衛、齊、曹、宋、鄭、楚、秦諸國。他在狄國住了十二年,並且娶季隗為妻,生下伯鯈(ㄔㄡˊ)、劉。後來決定離開狄國前往齊國時,他要季隗等他二十五年,如果沒有回來就改嫁。季隗則表明說她已經二十五歲,再過二十五年就是快要進棺材的老太婆了,堅持要等他。後來重耳借助秦穆公的力量回到晉國,即位成為晉文公,並依言將季隗接回國。後來「行將就木」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年紀已大,壽命將盡。
千篇一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01.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五.題跋.小米畫》:「墨畫盛於本朝,始惟文與可……王清亦著名,然元暉千幅一律。」 參考詞語︰一律千篇注音︰| ㄌㄩˋ ㄑ|ㄢ ㄆ|ㄢ漢語拼音︰yī lǜ qiān piān釋義︰即「千篇一律」。見「千篇一律」條。 01.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卷四.近體上.五言》:「用事非詩正體,然景物有限,格調易窮,一律千篇,袛供厭飫。」 參考詞語︰千人一律注音︰ㄑ|ㄢ ㄖㄣˊ | ㄌㄩˋ漢語拼音︰qiān rén yī lǜ釋義︰不同的人卻寫出相同形式、內容的文章,指文章寫作毫無新義。見「千篇一律」條。 01.宋.蘇軾〈答王庠書〉:「今程試文字,千人一律...
圖窮匕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解〕 (1) 典故或見於《史記.卷八六.刺客列傳.荊軻》。 (2) 荊軻:?∼西元前227,字公,戰國時衛人。好讀書擊劍。燕王喜二十八年,帶著夾有匕首的地圖和秦將樊於期的首級入秦,欲刺秦王,結果失敗被殺。 (3) 奉:通「捧」,雙手捧著。 (4) 樊於期:?∼西元前227,戰國時秦將。避罪於燕,得燕太子丹之庇護,後因荊軻欲替太子丹殺秦王,希望得其首級以入秦,遂自刎而死。 (5) 函:匣、盒子。 (6) 秦武陽:燕國的勇士,生卒年不詳。據說十二歲時就殺過人,人們都不敢迎著目光看他。 (7) 以次進:按前後次序行進。 (8) 陛:殿前臺階。 (9) 振恐:震驚、畏懼。 (10...
隨遇而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宋.朱熹〈答何京書〉其一九:「『安土』者,隨所遇而安也。」
流言蜚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語蜚語」係由「流言」及「蜚語」二語組合而成。 「流言」是出自《書經.金縢》,根據記載,周武王去世之後,由於成王年幼,由周公代為攝政,政權集於一人。武王之弟管和蔡疑周公有篡位之嫌,不利成王,便在國中散布謠言,挾武庚叛亂,後為周公所平。 「流言」一語亦見於《禮記.儒行》,裡頭描述士人之間的交往,有共同的志趣,相處起來很快樂,即使很久沒有見面,對彼此的信任也不會受到謠言的破壞,這樣才是真正的朋友。此處的「流言」亦是謠言的意思。 「蜚語」則是出自《鶡冠子.武靈王》,趙武靈王是一位有為的國君,他曾經教導人民胡服騎射,學習胡人的優點,來強大自己的國力。有一次他問龐煥說:「我曾經聽飛語流傳說:『百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勤勉努力的。《書經.盤庚下》:「無戲怠,懋建大命。」《國語.周語中》:「父其懋昭明德,物將自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奪取、互不相讓。《左傳.隱公十一年》:「公孫閼與潁考爭車,潁考挾輈以走。」《北史.卷二二.長孫道生傳》:「嘗有二鵰,飛而爭肉,因以箭兩隻與晟,請射取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和睦。《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弔二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投筆從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班彪之官職。徐,指臨淮郡徐縣,約在今安徽省盱眙縣西北八十里。 (4) 彪:班彪(西元3∼54),字皮,東漢扶風安陵人。才高好著述,繼司馬遷《史記》作西漢史六十五篇,未完而歿,後由子班固及女班昭繼續完成,即今《漢書》。 (5) 輟業:指停止抄書工作。 (6) 傅介子:生卒不詳。西漢北地義渠道人。昭帝時出使大宛,降服樓蘭、龜茲。因誅匈奴使者,還拜中郎。後又斬樓蘭王,被封為義陽侯。 (7) 張騫:?∼西元前114,字子文,西漢漢中成固人。武帝時以軍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將,出使烏孫,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打通與西北諸國的交通,使漢朝能與中亞交流。 (8) 筆研:筆硯。研,通「硯...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