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7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天馬行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馬,指天帝所乘的神馬。「天馬行空」,形容神馬奔馳。語本《漢書.卷二二.禮樂志》。後用「天馬行空」比喻文才氣勢豪放不拘,亦用於形容浮誇不著邊際。 △「天馬脫」、「天馬脫羈」、「脫羈天馬」
夜郎自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國子監志.卷五.製平定金川告成太學碑文》:「粵有金川娑羅奔者,居西蜀桃關以外,界綽斯甲、小金川之間。向曾從征,得受符檄,與諸土司齒顧。恃其險遠,夜郎自大,搆釁鄰番,各土司申訴封疆吏。」
螳臂當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你。 (8) 幾:接近。〔參考資料〕 《韓詩外傳.卷八》齊莊公出獵,有螳蜋舉足將搏其輪。問其曰:「此何蟲也?」曰:「此是螳蜋也。其為蟲知進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輕就敵。」莊公曰:「以為人,必為天下勇士矣。」於是迴車避之,而勇士歸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次的、第二的。如:「翌年」。《漢書.卷六.武帝紀》:「翌日親登嵩高,史乘屬,在廟旁吏卒咸聞呼萬歲者三。」
百折不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明.王世貞〈勝國臣特旌〉:「自古忠臣殉國,亦有幸見旌於新朝者,如堯君素、劉仁贍之類。……然未有我明之於史大夫福壽者。高帝下建業,福壽以城破戰歿,非若君素、仁贍之百折不撓也。高帝略其吠堯,錫以崇祠,著之祀典。」
趾高氣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間較早的《左傳》已有「舉趾高」的說法。《左傳.桓公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羅,鬥伯比送之。還,謂其曰:『莫敖必敗。舉趾高,心不固矣。』」說的是:鬥伯比覺得莫敖走路時腳抬得很高,顯得很驕傲,必定會失敗。不過,在《戰國策》中,除了「舉足之高」的用法又接以「志之揚」,語義較完整。後來「趾高氣揚」這個成語應該就是從《戰國策》演變而出,用於形容人驕傲自滿、得意忘形。
鶴立雞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嵇康之子。武帝時徵為祕書丞,遷給事黃門侍郎,封弋陽子。惠帝時,署為侍中。於戰亂中,為保衛惠帝,血濺衣而死。惠帝為感念其護君殉國的英勇精神,乃保留血衣而不洗。 (2) 洛: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的洛陽盆地內。地勢優越,東控中原,西據崤函,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西晉建都於此。 (3) 或:有人。 (4) 稠人:眾人。 (5) 昂昂然:高傲出群的樣子。〔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晉書.卷八九.忠義列傳.嵇紹》
葉公好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莊子》逸文(據《太平覽.卷三八九.人事部三○.嗜好》引)1>子張2>見魯哀公3>,哀公不禮。曰:「臣聞君好士,不遠千里以見公。今見公之好士也,有似葉公子高之好龍。葉公好龍,室中彫文盡以為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4>,拖尾於堂。葉公見之,弃而還走,失其魂魄,五神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夫似龍而非龍也;今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好士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漢.劉向《新序.卷五.雜事》。 (2) 子張:西元前503∼?,姓顓孫,名師,字子張。春秋陳國人,孔子弟子。其資質寬沖,博接從容,然不務立於仁義之行,故孔子弟子友之而弗敬。 (3) 魯哀公:?∼西元前467,春秋魯國國君...
浮光掠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之象」。 (4) 劉夢得:劉禹錫(西元772∼846),字夢得,唐彭城人。貞元九年進士,後為監察史。因與柳宗元參加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運動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晚年時,曾為太子賓客,故亦稱為劉賓客。劉氏擅長詩文,當時與白居易為好友,詩名相若。 (5) 興在象外:感興存在於表象之外。興,音ㄒ|ㄥˋ。詩六義之一,先言他物以引領所詠之事的詩歌作法。
孤注一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孤注一擲」原是一種賭博的行為。賭徒輸錢後,將身上所剩的財物通通拿出來,賭最後一把的輸贏,就叫作「孤注一擲」。文獻上,「孤注」一語可以在宋代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六記載的一段話中看到。這段記載提到了宋真宗時,因為契丹人入侵,宰相寇準建議真宗駕親征。雙方會戰於距首都汴京三百里外之澶(ㄔㄢˊ)淵,宋戰勝遼國,並於澶淵定盟和解。真宗為此事更加器重寇準,卻引起大臣王欽若的嫉妒。王欽若有一次趁機向真宗說:「澶淵一戰,寇準是拿皇上當作孤注,和契丹人賭最後一把。萬一賭輸了,皇上豈不是就危險了?」這裡就用了「孤注」。至於「一擲」,出現得更早。在《晉書.卷八五.何無忌列傳》中,提到何無忌聯合劉裕等人,起兵征伐桓...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