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8.15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榮格(C._Jung)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論的新學說,基本差異如下---1.Jung認為libido是一切生命的根源;Freud認為是性衝動的力。2.Jung強調人格可隨著生活環境與個人意志而改變;Freud採早期決定論觀點,認為人格決定於兒童早期經驗。3.人格理論較傳統精神分析論分類更詳細,並納入社會因素。三個心理層次包括意識(conscious)、個人潛意識(personal unconscious)、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 。 參考文獻Wikipedia(2009). Carl Gustav Jung. Retriev...
中國教育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改革服務。陳亮等人主張受教育是為了謀取功名,建功立業。南宋時期的程朱理學主張受教育要「明天理,滅人」,主張教育目的是為了培養人的品德,強調教育的連續性,提出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教學的基本用書。 元代 元朝統治者仿照宋制,在中央設立國子學、蒙古國子學、回回國子學三類學校。元代於公元1313年恢復科舉制度,學習和考試《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主,講解以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 明代 擴大和完善 明朝開國後,朱元璋非常重視教育,並在劉基、宋濂等大臣的參與下,制定了一系列完善國家教...
王溢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錄》———野鵝出版社《漢民族的幽闇心靈系列3:情色的圖譜》———野鵝出版社《性偵探大師:佛洛伊德的愛推理》———野鵝出版社《變身女郎:西碧兒和她的十六個人格》———野鵝出版社《性、文明與荒謬》———野鵝出版社《賽琪小姐體內的魔鬼科學的人文思考》———野鵝出版社《漢民族的幽闇心靈系列1:不安的魂魄》———野鵝出版社《變態心理檔案》———野鵝出版社《失去的暴龍與青蛙》———野鵝出版社《精神分析與文學》———野鵝出版社《悲劇的誘惑》———野鵝出版社翻譯《生命與科學對話錄》 資料來源[1]維基百科 責任編輯109702211
司馬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侈,惡之大也。」接著,他對道德和儉約的關係作了辯證而詳盡的解釋。他說:「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夫儉則寡。君子寡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反之,「侈則多。君子多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
情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理學上指個人望受社會道德標準、風俗習慣所約束,而不能表現於外,經長期壓抑而逐漸成為潛意識,形成一種不在意識層浮現的鬱結,稱為「情結」。為奧地利心理學家佛洛依德所創。[例]他求學過程坎坷,創業以後,由於競爭激烈,他努力克服了自卑情結,奮發向上,如今已小有成就。
負薪救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不通的。拿土地去討好秦國,就有如抱著木柴去救火,木柴沒燒光前,火是不會熄滅的。您的土地有限,秦國的望卻無限,總有一天魏國的土地會被秦國併吞的。」魏王雖然覺得孫臣說的很有道理,但還是擔心秦國不悅,仍舊割地討好秦國,最後終於還是被秦國併吞了。後來「抱薪救火」從原文中的「抱薪而救火也」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用錯方法,而致禍害加深。
完形取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案恢復心理的統整與平衡,因此,在實際運用上,會注重在幫助個案認識自我,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了解自己的望以及想要追求的目標,並接受在追求過程中所應負的責任。完形治療理論認為,越不想當自己,越是會停在原地無法改變,諮商師不是促使人改變的人,而是協助個案增加覺察,重新認定原本被丟棄的部分自我。而所謂的覺察包括了頓悟、接受自己、對環境的了解、為自己負責,以及能與他人有接觸的能力。這些覺察是以此時此刻的經驗為基礎,但經驗是不斷變動的,因此個案並非被動地等待諮商師給他們答案,而是要重新以自己的眼光、感覺去看待世界。 參考資料柯瑞(...
蛇影杯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杯弓蛇影」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東漢時,有一年的夏至,應郴(ㄔㄣ)請下屬杜宣喝酒。懸掛在北壁上的弓正好投映在酒杯裡,看起來就像是酒杯裡有條蛇。杜宣勉強喝下後,便感到肚子不適。回家後,食不振,身體日漸瘦弱,怎麼都醫治不好。後來應郴來探視,便問他身體不適的原因,杜宣說是那天喝下酒杯裡的蛇所造成的結果。應郴回官府後,想了又想,一回頭看見了壁上的弓,這才發現杜宣所說的蛇,原來是弓投映在酒杯裡的影子。於是應郴再度請杜宣到府裡喝酒,並讓杜宣坐在當初的位子上,同時向他證明了杯裡的蛇只是牆壁上的弓影,而杜宣的病也因此不藥而癒。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杯弓蛇影」,用來比喻為不存在的事情枉自驚疑恐懼。
尋歡作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追逐享樂縱。如:「他整天只知尋歡作樂、花天酒地,父親那一大片遺產,早晚會被他敗光了!」
飲食之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只顧口腹之而不知進德修業的人。《孟子.告子上》:「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