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拊心泣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椎心泣血」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椎心」是用手捶胸,「泣血」則是哭得極其悲痛,眼中幾乎要流出血來。一個人用手捶胸地哭泣著,心中自然有無限的悲傷,在所引典源中,「椎心泣血」就是李陵用來形容自己的心境。李陵戰敗而降匈奴,非為偷生,忍辱冀求日後復仇。無奈武帝不察,怒殺其母與妻,李陵悲憤之餘,致書蘇武,說︰「我何曾預料到復仇之志未酬,而怨恨已成;計謀還未實現,我的親人已經遭到刑罰而死,這種無奈與痛苦,就是我仰天捶胸泣血的原因啊!」後來「椎心泣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哀痛到了極點。
清德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帝號。(西元1872~1909)姓愛新覺羅,名載湉。西元一八七五年,四歲登基為帝,年號光緒。光緒重用康有為、梁啟超等展開一連串變法維新運動,終究敵不過守舊勢力的反彈,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軟禁於瀛臺,最後鬱鬱而終,得年三十八歲。
輿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出《易經.師卦.六三》:「師或輿尸,凶。」指戰敗而以車載尸。《梁書.卷一.武帝本紀上》:「行產盈路,輿尸竟道,母不及抱,子不遑哭。」《三國演義》第三五回:「偏裨既有輿尸辱,主將重興雪恥兵。」
敗將殘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敗後所殘餘的兵將。形容兵力薄弱。《孤本元明雜劇.開詔救忠.第二折》:「你雖然殺了我一陣,你的軍兵可也盡皆折損了,則剩下這一枝敗將殘兵。」也作「殘兵敗將」、「殘軍敗將」。
普魯士(Prussia)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化險為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捷,據史書載:「破吐蕃十萬,斬首八千,生擒九百人。」 韓雲卿〈平蠻頌〉一文即記此事。文中贊頌唐王朝對戰敗部族的處置極為妥當,使為惡者受到應有的懲處,自新者得到適合的嘉勉,「變氛沴為陽煦,化險阻為夷途」,即把原有的災禍之氣轉變成和煦的暖陽,坎坷堪憂的前途改造成平坦的道路。後來「化險為夷」從這裡演變而出,被用來形容轉化危險為平安。
兵盡矢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士兵死傷大半,連武器也都用光了。形容戰敗後的慘狀。《文選.李陵.答蘇武書》:「胡馬奔走,兵盡矢窮。」
發兵問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示願意停戰,但其實仍舊不時發兵攻伐守偶母子,阿姹只好再請蒙歸義出面,蒙歸義於是帶領軍隊討伐崇道。崇道戰敗,向南逃到黎州,他的家人和親信都被俘虜,蒙歸義並殺了輔朝帶回自己的女兒,崇道本人最後也被殺。此次戰役,讓爨族的各部元氣大傷,從此分崩離析,積弱不振。唐代樊綽的《蠻書》為雲南史籍,記載了此段歷史,對於阿姹母子求蒙歸義起兵代為征討崇道一事寫到:「阿姹又訴於歸義,興師問罪。」這裡的「興師問罪」就是指發動軍隊前去討伐有罪者。今日則多用來指前去宣布他人罪狀,嚴加譴責。
捲甲重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戰敗後重新整頓兵力,以求戰勝。《三國演義》第一二回:「兵家勝敗真常事,捲甲重來未可知。」
敗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挫敗、戰敗。《新五代史.卷二五.唐臣傳.符存審》:「存審為將,有機略,大小百餘戰,未嘗敗衄,與周德威齊名。」《金史.卷一一四.列傳.白華》:「白華以儒者習吏事,以經生知兵,其所論建,屢中事機,然三軍敗衄之餘,士氣不作,其言果可行乎。」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