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6.261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羅馬共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軍團,橫過西班牙,越過阿爾卑斯山,從北邊南下攻打羅馬。雖然漢尼拔為迦太基贏得了多次的勝利,最後還是戰敗。戰爭在西元前146年羅馬降服迦太基後正式結束。迦太基城被毀,其領土自此成為羅馬在北非的一個行省。 共和時代的結束在攻下迦太基後,羅馬繼續他的征戰。從西元前2世紀到前1世紀,西班牙、高盧和一些由亞歷山大帝後繼者領導的希臘化各王國(馬其頓、希臘與地處今土耳其的本部王國),如今皆在羅馬的統治之下。羅馬人躍為地中海地區的主宰,從此之後把地中海稱為我們的海。共和時期的豐功偉業,帶給羅馬人大量的黃金、糧食及奴隸,因而明顯地轉化了...
日本歷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意見もある。(以上の詳細→古代、中世、近世、近代、現代)近代與現代的區分,有人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為分界點;最近也有人認為日本史的近代與現代分期,應改為1990年年代冷戰結束、泡沫經濟破滅、經濟成長率持續攀高的結束點。上記のような時代区分論は、発展段階史観の影響を少なからず受けており、歴史の重層性・連続性にあまり目を向けていないという限界が指摘されている。そのため、時代を区分する対象ではなく移行するものとして捉える「時代移行論」を提唱する研究者も現れ始めている。上述時代區分論點,受到不少發展階段史觀影響,但卻被評論...
割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劃分一部分讓給別人,多指土地而言。如:「甲午戰敗,滿清政府被迫將臺灣割讓給日本。」
絕倫逸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秦末從項羽入咸陽,封九江王。後降漢,破項羽於垓下,封淮南王。及韓信、彭越相繼為劉邦所誅,遂舉兵反,戰敗逃江南,為長沙哀王誘殺。因曾受黥刑,故亦稱為「黥布」。 黥,音ㄑ|ㄥˊ。 (10) 彭:彭越,字仲,三國昌邑人,生卒年不詳。初事項羽,後率兵歸漢,為漢初功臣。佐高祖定天下,多建奇功,封梁王。後因人告他謀反而被殺,並誅殺他的三族。 (11) 益德:即張飛(?∼西元271),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國蜀漢涿郡人。少與關羽俱事劉備,號萬人敵。官至車騎將軍,封西鄉侯。劉備伐吳,飛率兵會合,出兵前為部下所殺。諡桓。 (12) 髯:多鬚的人,此指關羽。 (13) 省:音ㄒ|ㄥˇ,閱,察看。
殘兵敗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敗後殘餘的兵將。《孤本元明雜劇.伐晉興齊.第四折》:「如今追擊殘兵敗將,遂收故境,引兵而回。」明.邵璨《香囊記》第二○齣:「我如今連被岳家軍殺敗,收聚些殘兵敗將,濟不得事,目下就要拔營回去如何?」也作「敗將殘兵」、「殘軍敗將」。
口快心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封信國公。德祐初,元兵入侵,天祥應詔勤王,奉使入元軍議和,被執。後脫歸,輾轉浙、閩、粵,繼抗元師,戰敗被執,拘燕三年,宋既亡,終不屈,遂被殺。臨刑,作〈正氣歌〉以見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吟嘯集》。
巴黎和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法、英、日、義等協約國於西元一九一九年六月二十八日在巴黎凡爾賽宮對戰敗國德、奧、土、保、匈五國簽訂的和約。主要內容為:德將阿爾薩斯、洛林兩地交還法國;薩爾煤礦歸法;凡德國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規定萊因河以東五十公里為非軍事區,並限制德國軍備,且需支付美、英、法等國巨額賠款。因和約內容極為苛刻,致使德國國內經濟不穩定,形成日後希特勒崛起,種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禍根。
推心致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軍民悅服。邯鄲一役,劉秀大敗莽軍,被劉玄封為蕭王。後來劉秀又北上擊敗強大的銅馬軍以及其他的割據勢力,戰敗軍隊紛紛投降。劉秀收編降卒,原先的首領也都分派官職。但是這些首領們仍然心存疑慮,深怕劉秀終會對他們不利。劉秀看出他們的心態,就下令讓他們仍然回去帶領自己的部隊,自己只帶著極少的隨從前去巡察。降將們看到劉秀對他們毫無戒心,十分信賴,便說:「蕭王把他的赤誠之心都推移到人家的肚子裡了,我們怎能不捨命回報呢?」後來「推心置腹」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以至誠待人。
降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敗投降的將領。如:「唐太宗因十分禮遇降將,而得到許多竭誠效忠的臣子。」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治時期國語學校及臺北師範學校的學籍簿全部移至芳蘭校區,即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校區)。1945年日本戰敗,本校更名為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1961年改制為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專科學校,1987年升格改制為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院,1991年改隸為國立臺北師範學院,2005年升格改制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本校創校迄今已逾111年,校史悠久,畢業校友十餘萬人,遍布海內外,於教育、文史、藝術、法政、財經各界,均卓然有成。 現況本校組織系統健全,由校長綜理校務,並設副校長1人,其下分設教育學院、人文藝術學院、理學院,及若干行政與輔助單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