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5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興師問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示願意停戰,但其實仍舊不時發兵攻伐守偶母子,阿姹只好再請蒙歸義出面,蒙歸義於是帶領軍隊討伐崇道。崇道戰敗,向南逃到黎州,他的家人和親信都被俘虜,蒙歸義並殺了輔朝帶回自己的女兒,崇道本人最後也被殺。此次戰役,讓爨族的各部元氣大傷,從此分崩離析,積弱不振。唐代樊綽的《蠻書》為雲南史籍,記載了此段歷史,對於阿姹母子求蒙歸義起兵代為征討崇道一事寫到:「阿姹又訴於歸義,興師問罪。」這裡的「興師問罪」就是指發動軍隊前去討伐有罪者。今日則多用來指前去宣布他人罪狀,嚴加譴責。
|
化險為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捷,據史書載:「破吐蕃十萬,斬首八千,生擒九百人。」 韓雲卿〈平蠻頌〉一文即記此事。文中贊頌唐王朝對戰敗部族的處置極為妥當,使為惡者受到應有的懲處,自新者得到適合的嘉勉,「變氛沴為陽煦,化險阻為夷途」,即把原有的災禍之氣轉變成和煦的暖陽,坎坷堪憂的前途改造成平坦的道路。後來「化險為夷」從這裡演變而出,被用來形容轉化危險為平安。
|
膽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膽小怯懦。《三國演義》第七○回:「你如此膽怯,可知屢次戰敗!今再休多言,看吾二人建功!」《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一:「侯元用了術法,潞兵望來步騎戈甲,蔽滿山澤,儘有些膽怯。」
|
屢敗屢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雖然屢次戰敗,仍繼續奮勇作戰。相傳曾國藩率領湘軍與太平天國作戰,屢吃敗仗,曾國藩上書朝廷,言及「屢戰屢敗」,經李元度更改為「屢敗屢戰」,以顯示其奮勇無畏的作戰精神。後多比喻雖然屢次遭受挫折失敗,仍然努力不懈。如:「這支職棒隊伍,屢敗屢戰,愈挫愈勇,充分發揮運動家的精神。」
|
困獸猶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高興的樣子。因為這是晉國的再次勝利,並且是楚國的再次失敗,以致楚國歷經兩代君主都不能強盛。如今晉國戰敗,或許是上天要警戒晉國,但若殺了荀林父,便等於楚國再勝利一次,恐怕晉國也無法長久強盛吧!荀林父事奉國君,進則想要竭盡忠誠,退則想要彌補過失,是國家的忠誠衛士,怎能殺他呢?他的戰敗,就如同日蝕月蝕般,哪裡會損害他的光明?」景公於是讓荀林父恢復官職。典源又見《左傳.定公四年》。內容則是表述吳、楚二國對峙於柏舉,吳國的夫㮣王進攻楚軍,大敗楚軍。繼續追趕楚軍至清發時,打算再發動攻擊。夫㮣王認為受困的野獸尚且還要搏鬥,何況是人?如果楚軍覺悟既然不能免於死而一起奮戰,屆時必然會打敗吳國。因此,不妨讓先渡...
|
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摧折、戰敗。《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凡揉牙,外不廉而內不挫。」《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傳》:「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
不毛之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公羊傳.宣公十二年》載,春秋時候,楚莊王因鄭國有二心,而率領大軍加以討伐。城破之日,楚軍開進鄭國城郭大門,鄭國國君襄公,在街口跪接莊王,向楚莊王請罪,並且請求楚莊王可憐他這個戰敗之人,賜給他一塊「不毛之地」,好讓他和一些老人們去安度殘年。楚莊王因見鄭襄公有心悅臣服的意思,因此就退兵而去。「不毛之地」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指堅硬瘠薄、不適種植五穀的土地。後則用來泛指荒涼貧瘠的土地。
|
棄甲曳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拋棄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逃走的狼狽狀。《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東周列國志》第六回:「被公子翬奮勇當先,只一陣,殺得宋兵棄甲曳兵,逃命不迭。」
|
大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嚴重的戰敗。《三國演義》第一○回:「李傕、郭汜令張濟引軍趕馬騰,樊稠引軍趕韓遂,西涼軍大敗。」
|
日暮途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當初伍子胥逃亡的時候,曾恨恨的說:「我一定要滅亡楚國。」申包胥也肯定說:「我一定要保存楚國。」當楚國戰敗的時候,申包胥曾逃到山裡,聽說伍子胥掘墓鞭屍便派一個人去責備伍子胥,說他這樣報仇,未免太過份了。伍子胥便對來人說: 「你回去告訴申包胥:我一心想報仇,恐怕來不及,就像一個行路的人,天已經晚了,而路還很遠,也就顧不得倒行逆施了。」 於是申包胥便到秦國去求救,秦國不肯出兵,申包胥便在秦庭哭了七天七夜不停,秦哀公覺得很可憐,便說:「楚國雖然可惡,但有這樣的臣子,能不救他嗎?」 便立即發兵救楚,伍子胥便退兵了。 解釋 ...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